《哪吒2》票房破百亿:日本网友为何争议连连?
大家好,我是那个总爱在电影里找乐子、挖深度的UP主。
今天咱们聊的这部《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却争议不断。
在这样的一个炫目表象下,竟然有人把“日本动画10年前吊打国漫”这句话作为反击。
有意思的是,某些日本网友的破防点,居然和电影里的两个角色形象完美契合——一个胖子,一个小男孩。
这让我不禁想问:“你们对‘胖子’和‘小男孩’的执念,究竟是因为电影,还是因为历史?”
票房的背后是观众的选择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这背后是数千万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
有人说它是“营销产物”,甚至有人质疑“票房造假”。
这种说法无异于对中国观众智商的侮辱。
观众不会瞎花钱,“我们花钱看烂片,是为了给影院做慈善吗?”
这话听起来是多么的荒谬。
这部电影的成功绝非偶然。
它用颠覆传统的角色设计,比如暴躁哪吒、憨厚太乙真人,成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同时,现代价值观重构的神话内核,“我命由我不由天”,让人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共鸣。
此外,肉眼可见的视效进步,申公豹的毛发都能上热搜。
这一切,无疑是在国漫史上劈出了一条新路。
那些说“烂片”的人,要么没看懂,要么压根儿没看。
至于“票房造假”,建议质疑者先去电影院门口数人头,数完了再回来对线。
日本网友的评论何以引发争议
“中国动画制作水平不如日本10年前!”
这话乍一听挺唬人,但仔细一想,漏洞百出。
首先,日本动画的黄金时代确实辉煌,《千与千寻》《攻壳机动队》等作品至今仍是经典。
但单拿2025年的《哪吒2》和2015年的日本动画比,本身就暴露了逻辑问题。
“您这是夸日本进步慢,还是夸中国跑得快?”
更讽刺的是,他们抨击的焦点集中在角色形象上。
“哪吒是个叛逆小孩,太乙真人是个胖子,毫无美感!”
可问题是,“胖子”和“小孩”这两个词,在日本网友的语境里,似乎总带着某种历史阴影。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二战末期美国投向日本的两枚原子弹,代号正是“胖子”(Fat Man)和“小男孩”(Little Boy)。
这两颗原子弹不仅终结了战争,也在日本民族记忆中刻下了深重的伤痕。
这种创伤似乎成了一种文化潜台词。
日本大众对“胖子”和“小孩”的负面联想,早已超越了字面意义。
比如在日本影视作品中,胖子角色常被塑造成丑角。
小孩则往往被强调“乖巧顺从”。
像哪吒这种反叛、不羁的“魔童”形象,自然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
,所以当《哪吒》里的“胖子”太乙真人插科打诨。
当“小孩”哪吒怒喊“去他个鸟命”时,某些日本网友的破防,或许不是针对电影,而是潜意识里对历史符号的应激反应。
角色突破与文化自信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它打破了“角色必须符合传统审美”的桎梏。
太乙真人的“胖子”形象消解了神仙的刻板威严。
哪吒的“魔童”设定则撕掉了英雄的完美标签。
这种大胆的创新,正是国漫区别于日美动画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不需要模仿谁。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随便挖一铲子都是故事。
反观日本动画,近十年陷入“废萌”“异世界”的套路化窠臼。
这反而让当年的《阿基拉》《幽灵公主》的锐气显得日益稀薄。
此时,批评中国动画“不如十年前日本”,倒像极了学霸嘲讽新秀:“我当年可比你强多了!”
问题是,观众从来只看现在,不问当年。
《哪吒》的百亿票房,是中国观众对优质内容的肯定,更是文化自信的缩影。
而那些针对“胖子”“小孩”的嘲讽,反而暴露了批评者的狭隘。
若连一个虚构角色都能唤醒历史伤痛,那该反思的究竟是谁?
结语
“与其盯着别人的‘胖子’和‘小孩’,不如先治好自己心里的‘弹坑’。”
你觉得《哪吒2》的成功靠的是实力还是运气?
日本动画真的停滞了吗?
评论区等你来Battle!
点赞过10万,下期咱们深扒“国漫崛起VS日漫衰落”的真相!
(声明:本文纯属娱乐,历史梗仅供调侃,绝无冒犯之意。
电影好坏,您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