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木头里有怎样的历史与过往,它的面貌以及最终经过设计师之手变成生活中的家具,经历了怎样的美学变迁?这些问题都是古代家具研究专家周默所思考的。
日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周默。与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知识渊博,表达风趣,用庞大的知识体系与超人的记忆力,将木材置身于植物学、木材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与考察,展现出木材丰富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呈现了他在这一领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以及研究成果。
锲而不舍追问每一根木头
周默,长期工作在原国家林业部,从事珍稀木材的进出口,足迹遍及国内外的主要林区及传统木材加工地区。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华木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紫檀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红木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近年,专心于木材的历史与文化及中国古代家具的研究。
家具收藏界的人士必备的经典教科书——《黄花黎》《木鉴》《紫檀》《中国古代家具用材图鉴》《雍正家具十三年》,而这些书籍的作者正是周默。
“与木为伴”是周默的写照。自从进入原国家林业部工作,他便与木头结下不解之缘。30年来,好学勤奋的他孜孜矻矻,埋头业务,绝不张扬,靠着一身的毅力与坚持,通过田野考察与历史文献资料的查找与梳理,完成了《黄花黎》《紫檀》这两种对中国人有着非凡意义的木材的研究专著,这是木材与植物学界的首次,也是文博界与家具界的先河。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成功的背后往往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比如,周默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用脚步丈量着木头与世界,研究海南黄花黎时,他深入海南岛黄花黎原产地的黎寨、苗寨不止百次。
在考察木材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由于历史及地域的原因所造成的俗称,对于我们研究木材及家具的源流、含义、历史与文化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比如,周默总是喜欢用“黄花黎”而不用“黄花梨”。他说:“我们除了重视每种木材的学名外,更要重视对于俗称的认识与研究,尤其对于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优秀家具、古代建筑及其他木质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
人迹罕至的原始林间觅根问源,在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中剥茧抽丝,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家处寻找真迹……周默在世界各地行走间不断上下求索,他收藏的实物标本不计其数,整理之文献足以千万字计,考据与实证并举。
正是靠着这股子韧劲,他提出很多真知灼见。比如,他提出紫檀传统的产地在印度,事实上很可能就是数世纪以来一直取用的紫檀源头,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周默说,他享受观察万物,并沉在其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没有了观者与被观者之别,他“看”到的是“木”依自身所呈现的自然之美。而每一棵树木便成为一种媒介,思接古人,与天地对话。
文人家具体现时代审美
从黄花黎“形而下”的生长环境与特质到“形而上”的文人家具,周默从天然的木材入手进一步挖掘文人家具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每一种木材的研究,与它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周默说:“我以前调查海南适宜出口的木材时,黄花黎、陆均松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海南有这么多种木材,明式家具却产生于苏州等江南一带,而不是木材丰富的海南?黄花黎这种颜色特别干净、花纹狂而不乱的木材为什么会与明式家具有如此深的渊源?我想进一步探寻。黄花黎这种木材就像一位跟我很熟悉的老朋友那样闪亮,充满了浪漫而低调的奢华,让人一见倾心,它与文人的气质很相衬。”
在中国历史上,器物的存在往往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家具也不例外。对于文人家具,周默如此定义:所谓文人家具即指产生于宋元、兴盛于明末而有文人意识的家具,以精神愉悦、涵养自我为主要目的,制式古雅、清丽、自然不尚雕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真韵、真才、真情矣,同时也是一种反观内心又超越自心、融于自然的情怀。
在一批珍贵的绘画精品中,我们以可以一窥文人家具的形制。譬如,宋徽宗赵佶所绘的《听琴图》中有承具、桌、椅;《蕉荫击球图》中出现的交椅、平头案;《槐阴消夏图》里的榻、平头案以及《五老图》中画柜、画案、凳、香几。这些家具设计简约,优雅,朴实,个性张扬。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在周默看来,文人家具在“雅”的原则下,以“实用”与“舒适”为重,在家具的设计中更强调“厚生”的理念;尚古且反对改良优秀家具或器具;尚天然,不尚雕饰,讲求删繁去奢,并不将珍稀木材作为首选。可见文人家具及器具所用材料非以价格高低或珍稀程度来取舍,而是以精神及审美相一致。
与字如其人同样的道理,文人家中的家具选择也体现着主人的审美与喜好。“文人家具以己之喜好,为己量身定做之自用之物,同时又能充分体现自我内心与觉知之韵,更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之精神”,周默如是说。
走出“重材料”误区
对物的超越构成文人家具的精神内核。周默经常逛苏州的园林。苏州园林各具特色,讲究树木、假山、石头与家具的陈设相得益彰,强调园林主人的个人风格。周默说:“苏州园林的核心是这个园林的主人,园林主人所处的时代、他的才情与审美,对园林的总体设计与家具陈设、园林所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都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木材就像人一样,有它独特的性情与气质。”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选择家具时容易走入“唯材料价值论”,过度追求家具的材料的昂贵,忽略其“形而上”的美感,这也造成了家具的“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
在周默看来,每种材料都有它的特征,包括颜色、纹理、硬度、图案、油性、气味、承重性等等。一种材料适合做什么家具,受它特征的限制,有它自己的定式。把材料贵重与否,价格高低排在第一位,是不科学的。
譬如,现在“黄花黎”被热炒,唯“黄花黎”论的现象愈演愈烈。在周默看来,其实对这种珍稀物种的利用造成了很大伤害,简单粗暴的使用,就是对好材料的浪费。
让艺术融入生活
人云“器物有魂魄”,万千器物,都蕴藏着匠人寄托在其身上的神韵和灵魂。一件文人家具背后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周默看来,读懂文人家具就是读懂中国文化。中国工艺以器用为美,在传统审美的背后,体现的是民族文化扎根甚深的诗情画意,道德教训和文化精神。
北宋邵雍在《观物篇》中,将观物分成四层境界:以目观物、以心观物、以理观物、以物观物。而观物的最高境界在于“以物观物”,即观物处于一种“无我”境界,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
从这个角度讲,观察文人家具也是一种“观物”。家具伴随着人一生的活动,不可或缺。“认识文人家具的木材以及设计理念,恰恰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个途径”,在周默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怀抱敬畏之心去了解,去继承。这种继承不仅仅体现在言行举止层面,也可以通过家具这一传统文化载体来达到。
周默一直强调,传承传统的重要的方式就是将日常生活仪式化,将艺术日常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生活之中,它才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家具本身与生活紧密相关,你观察它,了解它,成为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落点。”
中国古代家具研究是门年轻的学问
用材是古典家具收藏鉴赏的基础,了解用材历史,鉴别所用材质,是古典家具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必修课题。
“对于中国古代家具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材质的研究,应该是门非常年轻的学问”,周默告诉记者。事实上,虽然中国古代家具出版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但是具备高质量的往往不多。
周默介绍说,在西方,从百余年前开始,中国家具就被各国收藏家和寻宝者带到世界各处,被无数世界博物馆收藏,在他们的博物馆里都被放置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人家具的收藏和研究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他表示,希望自己将来能建一所中国古典家具的学院,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典家具的材料、设计、文化与历史。真实平视古代家具所用材质,不以贵贱立论,对于古代家具的多种用材进行客观而平等的研究与介绍,同时呈现木材自然之美与中国美学发展脉络。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每一根木头的执着追问,这背后是周默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继承。
周默 简介
周默,长期工作原国家林业部,从事珍稀木材的进出口,足迹遍及国内外的主要林区及传统木材加工地区。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华木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紫檀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红木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近年,专心于木材的历史与文化及中国古代家具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木鉴》(山西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家具五十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紫檀》《黄花黎》(中华书局),《雍正家具十三年》(上下册)(故宫出版社)、《中国古代家具用材图鉴》(文物出版社)及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2020年12月3日A12版面
本文经周默老师授权转载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