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是要站在商业生态链的顶端,还是甘愿做低端廉价的代工厂

路边小石杜辉 2024-09-29 08:15:10

文/杜辉

在食品业中,养殖、种植的利润高嘛?利润不高且还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随时可能赔的血本无归。在建筑业中,搬砖的建筑工人收入高嘛?虽然名义收入还凑合,但真真儿的是血汗钱,且还有一定的概率被拖欠甚至被赖账。在这个商业社会的商业生态链中,行业、公司、岗位如想获得利润和与收益就需要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稀缺性、技术护城河。如果没有,那只能在这个生物链中被压榨、被剥削、被利用,分取到仅够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收益,甚至收益还不能完全覆盖生存成本。利润分配是根据资源、价值而不是劳动和付出。所以你的辛勤劳动意义不大,你的有价值劳动才是利润。

传统出版业在这个大的商业生态链中,恰恰就是那个被压榨、剥削的低端一环。用自己辛苦但廉价的付出,为生态链中的其他环节贡献了资源、材料、商品和利润。但因自身无实力、无能力、低认知、非稀缺,所以又价值不显、无能反抗,只能默默的苟活。在当下这种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快速变化的形势下,这种苟活的日子也已很难保障、岌岌可危。随着社会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出版业的社会、商业价值越来越低,曾经还可作为信息矿石被开采、利用,现在则渐渐的成为了废矿、矿渣。

出版业为什么是商业生态链上的低端廉价代工?为什么只能用辛苦赚取极其微薄的收益呢?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这个问题,传统出版业有没有特殊资源、价值、稀缺性、技术护城河。有嘛?如果没有价值那收益又何来?

出版的内容不是出版业的,是作者的,出版业不过是代理出版。且在当下多媒体渠获取内容资源的竞争中,出版业所能开出的条件、给出的价码是很低的,已经难有吸引力。大量优质的作者把优质的内容选择在其他媒体渠道使用、获利。

销售渠道不是出版业的,想销售只能借用别人的渠道。很少有自渠道的出版机构,当然也有,但规模不大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曾经还有一些以图书为主的销售发行渠道,现在不管是在新媒体、网上,还是在实体店,在主要的销售渠道中,图书都已是一个小品类、附带品类,鸡肋化明显,可有可无。

在信息平台中,出版业的信息难有关注度、社会影响力,很难带起流量。出版业输出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低效、低价值的内容,难以转化成流量,更不要说带来利润。自发没人看,它发平台不感兴趣,那价值何在?在众多媒体崛起的当下,传统出版业和它的主要产品书报刊,已渐渐从主流的信息渠道中退出,越来越边缘化、小众化。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急速贬值,影响力微乎其微。

内容不是你的,销售渠道不是你的,信息变现能力极弱,那出版业的商业价值何在?没有商业、社会价值,谁会陪你玩?和你合作?你又能从哪里获取到更多的利润、收益?没有利润的行业,难道还能活下去嘛?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出版业得益于信息、内容的稀缺性而能生存、发展,但在信息爆炸、泛滥的当下,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和内容。资源没有了优势,那有技术的护城河嘛?所谓的编辑加工看似是技术活,但实则只是信息的搬运、加工、包装而已。装修工可以把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但房子不是他盖的,房子的产权也是房主的。他只是负责装修,也许连设计都不需要他参与,只需要执行,那价值只能体现在稍有技术的劳动上,分配利益时自然只能分得最小的那部分?况且装修工很多,你不干有人干,你想多要钱,有人就能少要钱。也许你的技术好、做工细、服务好,那房东也仅是愿意多支付一点点费用,仅此而已。

在曾经的社会和商业架构中、生态链条中,传统出版业占有一席之地,不但可以生存,还很容易活的很好且可以发展。但科技进步了,时代变了,市场变了,社会和商业的架构、链条也变了。曾经信息、内容的稀缺性没有了,很多技术也贬值,甚至作废了,当下需要的是将信息转化为流量从而变现的能力,但这点显然出版业并不具备和擅长。没有空手套的本事,那通过资源、资本来获取利润也可以,但出版业同样没有。那些所谓的出版业上市公司甚至是集团,其市值也仅仅相当于一些大企业的一个车间、子、孙公司,更不要说盈利能力及未来的盈利预期更糟。资源没有、资本没有、技术贬值,那你的价值从何体现?没有价值,在商业链条中你根本不具备参与利益分配的筹码。如果运气好,还能在谈判桌外等到一点点残羹冷炙。如果运气不好,不分给你利益你又能如何?

低端廉价代工厂存在的意义或者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什么?就是高付出低收益的工作、劳动,让其他行业、企业觉得投入、投资不划算,干脆外包。在产业链上的这个低端环节收益永远不可能真正提高,因为如果收益提高到到某个点,甲方必然会收回外包,自己操作。

出版业是通过廉价劳动来解决各种麻烦、琐碎的文本问题,以此换取微薄的收入。但这种出版业的传统技能,在AI、电脑、互联网、机械等技术的发展面前,现在随时会被部分替代,远期则会被大部分替代。本已十分可怜的生存模式和业态,也并不能长久维持。想生存就要有自己的价值,你有价值才会有人利用你,不然连利用你的行业和资本都不会有。而出版业正在步入这种连利用价值都渐渐没有的尴尬境况。

那出版业生存的路在哪?自身的价值又何在?

出版业一直说的内容为王,那自然是自己去开发内容、投资内容,做内容孵化。作者写出了东西找你出版,你只有出版某个时间段的部分出版代理权。但如果这个内容是你自己开发的,是你投资的,是你用商业模式进行批量孵化的,那所有权就是你的。虽然前期投入大、见效慢,但只要方向对、模式对、操作的人对,几年后你则会获取远超简单代理出版权的收益,且这种收益具有较长的持久性。当然这种内容的研发,并不是简答地把一些公版内容数据化,而是需要把找内容种子,然后批量培育并赋予金融的属性。

出版机构经营资本化、金融化。做内容创意的天使投资者,不要做文字的泥瓦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益也是有临界点的。企业太小,则规模效益不足。企业太大则人事、架构冗杂,效率低下,内耗增加。所以出版机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投资、培育能做事、能赚钱的人、部门和项目上,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简单、低端的图书生产车间。好的出版企业不是好书的生产者,而是能投资给出版好书的公司、人、项目的投资者。出版机构要能找到、培育并投资能做好产品、研发好内容的公司、人、项目,为这些具体操作图书的单位提供资金、平台和条件。出版机构要少做、不做具体的出版业务,而要多做风险投资、战略投资、金融投资,这样才能爬上生态链的顶端。

内容既然没有稀缺性,且泛滥,那大众或读者就需要有人能从庞杂的信息与内容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并感兴趣的,这就是出版业的商业机会和价值体现的一个窗口。有市场需求就有提供服务换取收益的可能,但前提是编辑人员要具备高于消费者、读者的认知力。如果自身的认知力不足,那怎么可能筛选、整理出对消费者、读者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与内容。你的认知点在这个超市今天有打折活动,那个平台打车有抵扣券优惠,而读者关心的则全球金融市场的趋势,比特币、黄金的涨跌这种认知差异下,你觉得你筛选的信息与内容消费者、读者会感兴趣嘛?会掏钱购买你的服务嘛?

对于高认知群体的消费者、读者,你要提供具有很高认知力的内容、信息筛选、整理服务。对于认知力稍弱的群体,你同样需要有较高的认知来提供具有较高认知力的信息、内容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如果你提供的都是读者平常已经了解熟悉的内容、信息、观点,那读者为什么要花钱看你的内容?认知差、信息差就是需求,就是盈利空间,你有较高的认知力就是你的价值,就可以变现为收益。

想生存一切以商业化、市场化为出发点。在商言商,没钱万事免谈。做一个好商人、做一个成功企业,有钱了才配谈理想和情怀。一个有实力、有资本、有技术、有人才的企业可以投资做自己想做的、认为好的、有意义的图书产品,而忽略个体的市场风险去试错。而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企业,那说什么理想、情怀都是空谈、忽悠。没钱、没实力的“优秀”出版人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一个有钱、有实力的商人,是很有希望成为一个优秀出版人的。所以出版业的要从做所谓自认为的好书,转变为赚钱,多赚钱,赚多多的钱,再赚更多的钱。先有实力,然后才配谈出版理想。乞丐给人讲文化、谈知识只能是笑话,有实力的企业给人讲文化、谈知识则是实现理想、情怀,有社会责任。

活路一直就有,只是能不能看到,会不会走。看不到前方的路,那就是死路。看得到前方的路而不能走,那还是死路。世界是现实的,一切理想和情怀是以物质为基础,脱离了物质基础的理想和情怀不过是精神病人的臆想世界。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