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最过瘾唱功戏是大·探·二,是谭裘张的巅峰之作

凝梦娱娱 2024-08-02 22:12:50

《大探二》这出戏是艺术性极高的经典剧目,为历代观众喜闻乐见。

《大探二》这出戏的主干就是忠臣奸臣之斗,该剧主要角色仅三人:李艳妃(旦角)、徐延昭(净角)、杨波(生角)。忠臣就是杨波、徐延昭,奸臣是太师李良。太子年幼,李艳妃暂代朝政,李艳妃的父亲李良想谋朝篡位,李艳妃没看出李良的野心,执意想把朝政托付给李良。定国公徐延昭和兵部尚书杨波不同意,三人打了一顿嘴仗,不欢而散。徐延昭跑到皇陵哭拜,乞求先帝显灵庇护,当夜遇杨波赶来护陵,两人再度相勉,二次进宫进谏。

李良原形毕露,把李艳妃封锁在昭阳院,李艳妃这才看清父亲本来面目,正在悔恨交加,徐延昭、杨波再次赶来进谏,李艳妃遂以国事相托,君臣重归于好。后杨波发动人马,斩杀李良。

京剧经典骨子老戏《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素有“最过瘾唱功戏”之称,以明代穆宗驾崩后万历皇帝登基故事进行编演,历久百余年,长演不衰。一个剧团如果有好老生、青衣、花脸,演出此剧就特别卖座。当年众多名家都演出该剧,而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三位大师的合作更被视为演绎此剧之圭臬。

根据名琴师徐兰沅的回忆说,《二进宫》一剧当年以谭鑫培、陈德霖、刘永春三位唱得最好,金少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梅兰芳、谭富英合演的《二进宫》堪称一绝。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息演,因此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梅兰芳就不演《二进宫》了。此时张君秋茁起,正值绮年玉貌,嗓音甜亮圆润,高低自如,因此最好的《二进宫》由梅、谭、金变成了张、谭、金了。可惜金少山于1948年去世,《二进宫》则成了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的经典作品了。

裘盛戎先生成名后与谭富英、张君秋合演此剧极受欢迎。在《大·探·二》中,裘盛戎的戏最重最累,在《大保国》中,净、旦、生三人的戏份量差不多,而花脸最突出。而《探皇陵》中花脸唱工最重,有成套大段二黄唱腔:导板、回龙、原板、散板一应俱全,而老生只有导板、摇板、散板等,要少得多。旦角不出场,到最后的《二进宫》则旦角唱工最重,老生花脸次之。

裘盛戎先生的唱腔精雕细琢,善用口鼻共鸣,发声、吐字、行腔、气口、尺寸及音色都很讲究。吸收了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派之长,形成了韵味醇厚,含蓄细腻,节奏鲜明,刚柔相济的唱法,自成一派,在花脸行当中影响很大。他的表演注重刻画人物,身段动作层次分明,以声唱情,工架稳健,洒脱大方。

吴小如先生说:"裘派花脸不下数十,至今还没有一位能演得像裘盛戎本人那样声情并茂。"翁偶虹认为,"如果说金少山是一座高山,那裘盛戎则是一座更高的山,他取代了金少山,改变了金派30年统一天下的局面,雄踞净行之首,开了花脸一代新风。"

裘盛戎先生的重点戏在《大保国》中,他的嗓音很有韵味高低自如,有时高亢入云,有时低回婉转,唱出徐延昭与李艳妃争辩时的复杂感情。那么繁重的唱工他唱起来游刃有余,尤其在“大人打开功劳簿”一句由二黄散板自然而然转入西皮原板时,开始与国太(李艳妃)激烈争辩的第一句“功劳簿无有国太令尊”中的“无有”二字拔高到嘎调,有如奇峰突起,台下掌声彩声如雷。

张君秋的李艳妃接唱“江山本是先王挣,并无有徐杨半毫分”接得十分紧凑,针锋相对,唱得响亮有力。紧接着花脸裘盛戎高唱“江山虽是先王挣,也有徐杨八九分”中的“先王”的“王”字又翻高了唱,第二个高峰又突然出现,真是“石破惊天、叱咤风云”的气势,观众听了欣喜若狂,掌声不绝。

裘盛戎大师在这种关键之处,充分发挥了他高亢嘹亮又符合剧中人物的嗓子,此时理直气壮同龙国太争辩的激昂情绪。最可贵的是他并非大喊大叫,在翻高八度时,仍保持唱腔的圆润和韵味。

现在网络上有1960年的录音,谭裘张仨位大师正值盛年,在《大保国》里的对唱:“大明江山共做商量……”三位名家对唱精彩!酣畅淋漓,珠落玉盘,过瘾 !真的是百听不厌!谭、裘声音特色强烈对比,一个靓丽,一个厚重,谭富英先生这嗓子绝了,配上裘盛戎先生这龙虎音,太棒了!张君秋又是那么圆润,这嗓子比女人都亮。

《二进宫》香港实况及音配像版,明显香港实况更卖力,如“为比他一旦无情”的“他”在、“吓的臣”的翻高,都是神完气足,是音配像版所没有的。

这部戏不仅唱得好,伴奏也是精品,可以说乐队也是《大探二》的最佳组合,舞台上乐队胡琴托得严丝合缝。在1960年的那次现场演出,谭张裘三大师带三把琴,何顺信先生、汪本贞先生二人一个劲“卯上”,花过门、快弓子“大比赛”,台下彩声此起彼伏。“谭琴”是王瑞芝先生,却不为所动,一直求稳。可能谭富英先生看不过去了,《二进宫》的“慢板”第一句,“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卯足劲,竟要下三个“满堂彩”,这时,王瑞芝突然发力,一改常态,花腔迭出,观众闻所未闻,彩声雷动。

王瑞芝先生傍过言菊朋,也傍过余叔岩,可算是得到了最严格完整的训练与熏陶。1946年起,王瑞芝先生在上海傍孟小冬并教戏,后期应谭富英邀请由上海回到北京。王瑞芝先生佐过余、孟、谭,非不能也,不屑为也。

谭富英先生《大·探·二》的唱法在五六十年代很风行,但是他和其他谭派大家的唱法颇有差异,似乎并非谭家家传,而是得自富连成科班。他的唱词把汉高祖斩蛇的迷信成分全部净化掉了,(原词是【二黄原板】汉高祖路过芒肠山,偶遇白蟒把路拦。拔宝剑将白蟒斩两段,那妖魔化清风奔走云端。头托王莽把位篡,尾托苏献掌兵权。到后来问罪在云台观,何况那太师爷想谋江山。)这词不知是不是建国后的改动。

总体上讲,谭先生的唱法古朴简练,具有典型的后谭派特色,也许可以这样说,谭富英先生的唱法代表了《大保国》的一种新风格。谭先生的《二进宫》,流畅、大方,听完谭先生再听别人唱谭派总觉得哪不对,包括元寿老的。

谭富英在进宫前的大段二黄慢板也是一句一好,后面三人对唱时的“吓得臣低头不敢看”中的“吓得臣”三个字也是翻高了唱,突出了杨波惊恐的心情,当然能要上好来。

到了《二进宫》时,谭、裘、张中最突出的是张君秋,一出场面带愁容,心事重重,为太师李良即将篡位而焦愁万分,深悔不该不听徐杨的忠言,八句二黄慢板唱得满宫满调,一句一好,充分表达了以上所述的复杂心情。

张君秋先生是正统青衣一派大气、规矩,又根据个人特点发挥优长,才创立出了极具时代感的张派艺术。张君秋先生用腔其实已到化境了,自成一体其实类似于“心板”,别人是很难学习到精微处更加无法超越的。从这段《二进宫》的八句二黄大慢板就最能够体现出其唱腔艺术的魅力,几个大腔的处理简直就是随心所至有如神助般得心应手令人叫绝。

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1960年版的《大探二》实在是京剧史上唱功炫技派的巅峰之作,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不为过。有老戏迷甚至说,这出大戏不能多听,有毒!!为什么说有毒?老年是因为听了这三位大师的精彩演绎后,后来再听谁都不顺耳了。

有评论认为,《二进宫》最佳搭配为,谭富英、金少山、张君秋;《龙凤阁》最佳搭配为,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还有评论称,这出戏的老生唱段,是言菊朋先生的腔、韵最佳,言菊朋先生并创有《四季花》。

《大探二》全剧唱腔以二黄为主,板式丰富,可以说是一出二黄板式的“展览”戏。这个戏太难演了,唱功繁重,加上人物内心变化丰富难以把握,不同的演员组合还要兼顾演出效果的协调性。李炳淑、李宗义、李长春、赵炳啸的《大探二》,我认为是继张、谭、裘之后的经典。(赵炳啸先生,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金派花脸)

李和曾、杨博森和刘秀荣的《大探二》,感觉刘秀荣、杨博森的唱不很痛快。

李炳淑、杨乃鹏、邓沐玮三位名家的《大探二》很受欢迎,听过孙岳先生、杨淑蕊和李长春版的,唱得也不错。特别要说的,是耿其昌、李维康、邓沐玮三位大家的,相当好听,戏迷观众也都非常认可捧场。李维康的嗓音宽亮甜美,行腔运气富有新创造,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饰演的李艳妃端庄大方,光彩照人,表演恰如其分。邓沐玮先生委婉的行腔、醇厚的韵味,颇具其师爷裘大师之神韵。

0 阅读:10

凝梦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