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的世界:从夺回领土到征服狂潮,希特勒的战略转变

千历共婵娟 2024-08-26 06:25:08

尽管英法两国的纵容导致了希特勒的野心日渐膨胀,但我们还是必须强调一个很少被人忽视的点,那就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战争是持谨慎态度的。尽管希特勒在二战中掀起了德意志的征服狂潮,并征服了“比最乐观的德意志人所能想到的更广袤的土地”,但在最初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判定是:“夺回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丢失的领土”,也就是说他心目中自己要打的并非征服性质的世界大战,而是一场有限的局部战争。

这或许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说法,可这就是希特勒在战前的真实想法,那么从夺回领土到征服狂潮,希特勒的战略为何突变呢?

首先,我们必须先理清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德国在战争之初是否考虑过打一场全面战争?很多人依照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中,德国陆空军所展现的战斗力认定其做好了全面战争的准备。但事实却远不是如此,德国陆军或许做了应对战争的准备,但德国的空军和海军却远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了,证据则是其海空军的建设工作远达不到以全面击败英国为目标的状态。

德国海军在战前受到了英法的压制,其海军规模和军舰性能都被作出了限制,这使得德国海军在很长时间里都只能作为存在舰队和海防舰队存在,其实力仅勉强胜任近海防御。而德国海军的发展壮大取决于1935年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按照协定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总吨位可达到英国皇家海军总吨位的35%,而潜艇总吨位可达到英联邦潜艇总吨位的45%。

如果德国海军严格按照这份协定来制订和完成自己造船计划,那么德国海军在1939年时应当有与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一较高下的能力。可现实德国海军在1939年时都未能达到协定所容许的上限,德国海军在过去得到过希特勒的保证,即不必考虑任何与英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更是宣称6年内都不会和英国发生冲突。乃至于是在波兰战役爆发前的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还是对自己的海军保证不会和英国开战。

至于德国空军则更是明显了,若是德国空军从建立之初就欲与英国皇家空军一较高下,那么德国空军应当着重发展自己的远程轰炸机,如此才能保证对英国本土实施战略轰炸。但德国的战略轰炸机项目在1936年随着空军初任参谋长瓦尔特·韦佛的死而终结,取而代之是加大了对中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项目。也就是说,德国空军对自身的定位很明确,在有限的作战区域内实施战术任务,而非是更多的考虑执行战略任务。

对于需要从无到有,快速建立一支强大空军的德国而言,空军专注于战术任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也确实为德国空军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中的精彩表现奠定了基础。可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意味着德国设想中的战争是在有限的区域,也即欧洲大陆上所展开的。至于打一场需要攻击英国本土的全面战争,德国空军和德国海军一样并无相应的准备工作。换言之,我们能从中窥得希特勒的战略构想,即在他最初的构想中德国不需要打一场全面战争。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希特勒最终还是选择了改变自己的战略,转而开始一场全面战争呢?是因为英法的纵容膨胀了他的野心吗?这个答案对,但也不完全对。自从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英法确实对希特勒的让步远多于对魏玛德国,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膨胀了希特勒的野心,可这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真正的关键在于德国除了打一场全面战争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了,至少在希特勒眼里是这样的。

每当谈起希特勒时,许多人都认为希特勒在战前迅速将德国带入了发达国家行业,使这个国家快速走出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阴霾和一战后的破败之像。这个观念不算完全错了,但对当年德国而言这也只是一种表象罢了,希特勒能快速恢复德国的经济是通过一种打鸡血式的方式,其中社会工程、军工产业占了很大部分,而从美国获取的大量贷款是希特勒可以搞这种打鸡血式的发展的关键因素。

可问题在于这种打鸡血式的发展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如若不能再获得足够的贷款,且德国的工业品不能打开足够的市场,那么德国的经济会在一夜之间垮台——有趣的是罗斯福新政也面临一样的问题,在实施几年后美国就迅速进入了下滑阶段——这对于德国将是一场更为严重的经济崩溃,甚至可能比一战后的局面更糟糕。而不幸的事情在于,当时的希特勒已经找不到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德国的粮食自给率一向低迷,长期以来是需要依靠工业品带来的外汇从国外进口粮食,现阶段德国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尚可支撑,那么到了经济低迷崩溃时德国还能够买来足够的粮食满足国内的需求吗?答案是否定的,德国届时无法依靠从国外采购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事实上哪怕在德国经济上升时期也是支撑不了太久的,因为德国没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尤其考虑到各国的关税壁垒问题,希特勒实在难以相信德国能在国际贸易中争取到优势地位。

这是德国客观上面临的问题,在当年是很难通过单纯的政治和经济手段来解决,留给希特勒的道路只剩下战争。希特勒坚信德国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因为本国的土地无法养活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德国必须掠夺他国的领土来满足自身需求。希特勒做了一个较为宏大的规划,德国必须向人口较少的东欧扩张,获得足够的“农业空间”。同时希特勒坚信这个问题必须在1945年之前得以解决,希特勒曾坦承“过次之后我只可能期待每况愈下的改变了”(说人话就是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希特勒陷入了一个无解的难题——他想要避免全面战争,但为了生存空间他必须向东扩张,可扩张就会引来英法,尤其是英国的阻挠。而德国不可能停下扩张的脚步,为了生存德国可能终究要与英法两国为敌,结果就是全面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如我们所知道的是,希特勒最终还是做了全面战争的准备和决心,无论是德国或是他本人都已经骑虎难下了。可不等希特勒施展他的政治戏法来诱骗英国,英国在对德态度先一步发生了转变。相比于自己必须做出全面战争的准备,希特勒更震惊于英国对德态度的转变,因为这意味着全面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希特勒的政治戏法将彻底失效,英国将变成德国的死敌了。

0 阅读:163
千历共婵娟

千历共婵娟

为大家分享制作精彩的图文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