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毛主席的妻子,大家下意识的想到的便是杨开慧同志。
她与毛主席的革命爱情是感天动地,毛主席更是写出了《蝶恋花》来思念她。
然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毛家的家谱上毛主席妻子的一栏上面赫然写着杨开慧为配继,原配却是一个名为罗一秀的姑娘。
罗一秀的史料只是寥寥一笔,然而她对少年时期的毛主席影响却很深远,后来毛主席更是把毛岸龙过继到了她的名下。
罗一秀与毛主席究竟有什么纠葛呢?更是能让建国以后毛主席亲自为她破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毛主席出生在一个中农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庄稼人。即使在赚到钱之后家中迈向了“富农”,他也不允许家里的孩子闲着,所以毛主席在6岁就开始下地干农活了。
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在生下他之前还接连夭折了两子,所以对于毛主席的降生她又惊又喜,害怕这个孩子也会步入后尘,对他是呵护备至,十分关爱。
毛顺生读过两年书,所以他会打算盘,他知道学一点安身立命的东西是不会被骗的。
毛主席作为他的长子以后是要继承自己的家业的,所以他就送毛主席去读了私塾。
进入到私塾的毛主席学的都是经书,他天资聪颖又很勤奋,所以他总是背书很快。
然而他并不喜欢读这些四书五经,私塾的老师讲课只是点书却从不讲解,学生的学习只是死记硬背。
少年时期的毛主席反而喜欢《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带有反抗意义的杂书。
他先后在六个私塾读书,后来在井湾里私塾读书时,因逃课老师责备道:“上课时间谁让你乱跑的?”
毛主席却不以为然的说:“不想呆在屋里死记硬背,反正头脑也是空空。”
老师听后大怒让他立刻做一首赞井的诗,毛主席看了天井之后便说出了:“小鱼囿中央,只喝井中水,永远长不大的。”由此便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反抗意识。
毛主席13岁时,他就辍学了,他的父亲便让他白天在田地里务农,晚上就看账本算账。
辍学之后的毛主席也没有放弃读书,他常常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忘乎所以。
毛顺生十分不喜自己的儿子手不释卷,有一次他饭后看不到毛主席踪影,多番寻找下来竟看到毛主席正在专心致志的看书,旁边的担子却还是空的。
他便愤怒的说道:“你被这些杂书迷住了?地里的活都不干了?”
毛主席连忙说道:“不是的,爹,我已经把活干完了,我才继续看书的。”
毛顺生闻言皱皱眉说道:“你应该明白,我想要你就是脚踏实地、背朝黄土在田地里忙碌,你别再看这些杂书了。”
然而此时的毛主席在接受到新流书籍以后,已经不满足田间的生活,他志不在此,为了不让父亲发现,他就晚上偷偷地用被子挡住灯光继续看书。
毛顺生的志向并不大,他对身为长子的毛主席给予厚望,他就希望儿子可以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
毛顺生看到自己的儿子不服管教,就想到了给他看一门好的亲事,他想这样也许能够让毛主席安家立业好好生活。
在当时还处于封闭落后的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件十分寻常的事情,毛顺生在多方挑选之下,就看上了罗一秀。
说起来罗一秀与毛主席他们两家也是颇有渊源,罗一秀的祖母正是毛主席祖父的堂姐妹。
罗一秀的家境在当时也颇殷实,作为家中的长女,她的父亲也难能可贵的让她接受了教育。
有道是“娶妻当娶贤”,从小就接受到传统教育的罗一秀长大后也是秀外慧中、落落大方。
两家本就是沾亲带故,而且又有生意往来。在交往过程中,毛顺生看到亭亭玉立的罗一秀对她十分满意,便提出来想要结亲的心愿。
而罗一秀的父亲罗鹤楼看到少年的毛主席也是一表人才,听到提亲的话语也是十分心动,两人的父亲在商议之下一拍而和就决定了儿女的终身大事。
就这样两个当事人还未了解到对方,一个14岁的懵懂少年和一个18岁的迷茫少女便要结为夫妻,共同生活一辈子。
万般无奈,夫妻缘浅
这天毛家的饭桌上,毛顺生看向毛主席然后说道:“润之,我和你的母亲给你看了一门亲事,那个姑娘非常好,说起来还和我们有些血缘关系。”
毛主席听到后就立即反抗:“我不娶,我又没见过她,两人没有感情怎么就能在一起?”
毛顺生立刻不容争辩的说道:“谁不是这样过来的?我已经找了媒人了,你不同意也得同意。”
此后毛主席为了打消父母的想法,开始各种抗争,但是看着父母希冀的目光和苍老的脸庞,自己的母亲身体已经不好,每次反抗都会让母亲更加受伤,最终万般无奈之下,他同意了这个婚姻。
后来的毛主席在接受到采访时也是回忆起了自己的第一段包办婚姻:我16岁时候。父母就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注:当地说的年龄算法不一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一直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
这边的罗一秀听到父母说给自己找了一门亲事,对方仪表堂堂,堪称良配。
她的心中顿时弥漫出慌乱之情,她不禁想到:“我就要嫁人了吗,而且他还和比我小了四岁?”
成婚的这天,花轿走过的地方是敲锣打鼓,十分热闹,围观的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亲戚们也是乐的合不拢嘴,都在祝福这对新人。
然而婚礼的两位当事人却不见笑颜。
新婚之夜的毛主席揭开了盖头,走完形式后他便松了口气说道:“我们之前也未曾了解,这段婚姻是父母点头的,既然没有感情,我们就以亲人相处吧。”
罗一秀看着自己的丈夫,沉默的点了点头。
成婚以后的罗一秀就担当起了长媳的职责,她特别孝敬自己的公婆,还帮身体不好的婆婆操持家务,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面对家务琐碎她都任劳任怨。
对于丈夫的两个弟弟,她也是看做是自己的亲生弟弟对待,非常呵护他们,还和弟媳相处的十分愉快。
没过多久,罗一秀就得到了毛家上上下下的人的喜爱,邻居提及到她也都称赞毛家真是取了个贤妻。
罗一秀看到自己的丈夫如此冷淡,也是丝毫没有哀怨。看到毛主席在读书时,她就端茶倒水,把家务活一手承包,让毛主席能够专心学习。
久而久之,毛主席也被罗一秀打动了,他把罗一秀视作为自己的姐姐看待,两个人的婚姻也是维持的很和谐。
然而天不遂人愿,这样和谐的情景被打破了。1910年的大年初二,罗一秀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去世,年仅21岁,自此结束了她在毛家的三年婚姻生活。
毛主席在得知消息后,内心也很惋惜,虽然他不承认夫妻之名,但是还是把罗一秀当作亲人看待了。
罗一秀去世以后,毛主席的形式婚姻也不复存在,后来在他的表哥的强烈支持下,他的父亲终于同意他去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毛主席走之前还给自己的父亲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学成名誓不还”,自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了他光辉的征程。
毛主席挂念“罗家”旧情
接触到新式思想的毛主席,感觉是茅塞顿开,后来的他为了救国,参加了革命。
毛主席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即使他不承认包办婚姻的这个妻子,但是在罗一秀死后,他还是和罗家的感情很浓厚,一直都没有割舍掉。
当时罗一秀离去已经有一年时间了,但是在开春的时候,毛主席准备去长沙读书,他走了很多公里前往罗家帮自己的岳父插了秧苗。
1925年2月,毛主席重回故土,在韶山开展了农民运动,期间他多次前往罗家看望。1925年3月26日,毛主席回来后首次去拜访了罗家。
罗家的其他人听到毛主席要来后,都纷纷前来。
毛主席看着罗家的众人开始亲切的问候他们这些年的生活,随后就开始说出:“我们作为贫苦的农民,现在是饱受压迫,此时我们应该站起来!”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罗立芳和罗石泉在1925年都加入了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后来毛主席的弟媳王淑兰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罗石泉更是不顾生命危险,收留了对方。
罗石泉一直在为革命做贡献,他听从了毛主席的话一直在搞地下斗争,由于被关押了三个月,家里的日子也变得艰难起来,毛主席在得知后就托人给他们送了一些钱和米粮。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还派他的长子毛岸英回韶山省亲,临行前毛主席还特意交代他要去看望自己的舅舅罗石泉。
罗石泉在得知毛岸英回来的消息后,立刻赶了过去与毛岸英会面。
他看着毛岸英激动的说道:“像啊!你真像你的父亲,你的父亲过的好吗?”
毛岸英立即回答道:“舅舅,您现在过的如何?我父亲一切都好,就是很挂念您。”
随后毛岸英详细的询问了舅舅罗石泉家的现状,更是表明想要带一个表弟跟自己回去。
罗石泉连连拒绝:“我们现在是有地可以种,还有工作,就不必麻烦了。”
毛岸英在回去之前还送给了罗石泉一盒茶叶和20万人民币。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一个十分有原则的人,他曾经说过不会答应老家人的请求,因为他知道这个一旦开了先河,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来拜托自己。
然而毛主席却为罗一秀的家人打破了这个惯例。
当时在拒绝安排的工作之后,罗石泉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想要去北京看望他。
毛主席之前对于这种一概拒绝的,但是此次却同意了罗石泉的请求。
为“新型”婚姻奔波
正是因为毛主席尝到过包办婚姻的恶果,所以他都在致力于批判封建婚姻制度。
1919年时湖南长沙发生了一起反抗封建婚姻而自杀的新娘,毛主席在知道后,满心愤恨,他接连发表了多篇文章讥讽这个制度。
他一直呼吁婚姻必须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他经常说:“爱是婚姻的基础。”
随后他先后颁布了多个婚姻条例,鼓励男女自由恋爱,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婚姻。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亲自领导制定了《婚姻法》,他致力于把妇女从封建家庭中拯救出来,为广大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提供了法律支持。
毛主席为我国的婚姻付出了多重努力,直到今天《婚姻法》的内容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但是毛主席在里面倡导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永远都不会变动。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