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俗语叫“人心隔肚皮”,那是说人心难测,事实上也是如此,人心往往是最难揣摩的,而且人往往会用自己的心意去揣摩别人,这可以说人的一大缺点。我们常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看金庸先生的《连城诀》,里面那几个反面人物就都是如此,因为自己奸险异常,所以总觉得别人如此,结果让自己本来可以唾手可得的东西失之交臂。狄云的师父戚长发即是如此,明明那本唐诗选辑只是被女儿拿去做了夹鞋样的工具,戚长发却偏偏不敢去问女儿,导致一本自己视若珍宝的唐诗选辑在那个秘密山洞里放了好多年,直到狄云武功大成从藏边雪谷回来之后才把那本唐诗选辑带了出来。之后辗转到了戚芳手中,这才被万震山父子参透了连城诀的秘密。这也是自作自受,戚长发一辈子不信任别人,结果自己却把身边的宝物给丢。若非戚长发以己度人,即使参透不了里面的秘密,至少那本载有连城诀的唐诗选辑不会被弄丢,万震山父子也不会机缘巧合之下参透其中的秘密。
除了戚长发这等以己度人错过了好东西,另一个反面人物凌退思也是如此。凌退思本来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中过进士还在朝廷中做过翰林,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官,但终究是进入了做官的行当,所欠的就是机遇,同时还是江湖上两湖龙沙帮的大龙头,用凌霜华的话来讲“不但文才出众,武功也十分了得”,似凌退思这等人再加上本身又极功于心计,如果肯走正途,应该是“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好官。只可惜,凌退思此人这么好的人才却没把心思放在正途上,反是一心一意追求大宝藏,为此居然连自己女儿的终身幸福和生命都不管了。别人都说“虎毒不食子”,凌退思为了宝藏简直比禽兽都不如,最后居然将自己的女儿活生生埋了,为只为骗丁典越狱,让丁典中自己的圈套好逼问连城诀的下落。
所以当丁典发现自己身中金波旬花剧毒,命不久矣时,丁典就对狄云说了自己以往的经历,包括与凌霜华相识、相知、相爱也说得详详细细。在叙述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丁典就说了:“凌退思枉自文武双全,实在是个大大的蠢才。他若叫女儿向我索取,我焉有相拒之理?”并且还对狄云说:“凌退思这种人,于功名利禄、金银财宝看得极重,以己度人,以为天下人都如他一般的重财轻义,以为他女儿倘若向我索取,我一定不允,反倒着了形迹,令我起了提防之心。”从丁典对狄云说的这些话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凌退思真的是个以己度人的小人,以至于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大宝藏。
其实像凌退思这般想,倒也不是什么奇怪,因为这世间多的是为了金银财宝谋财害命的人,也多的是见利忘义、为了眼前利益恩将仇报之徒。凌退思的想法,不过是代表了尘世间大多数人的想法,要不然世上怎么会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说法呢?而偏偏这世上总算还有那么一些人视钱财如粪土、重情而轻财的人,这种人非常少但是我们不能就认为没有这种人。尘世间就有这种人,小说中自然这类人也不少,《连城诀》中的梅念笙、丁典、狄云、凌霜华就都是这类人,即使是变心嫁人的戚芳其实也不是个爱惜钱财的人。这类的人可以说是还保留着人之为人的赤子之心,还没有被世间的纷繁复杂迷失了心志。当然,喜欢钱财不是什么坏事,只要真的是“取之有道”就行,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这个道理。似《连城诀》的那份大宝藏,如果真说起来已经是无主之物了,应该是天下人所共有的东西了,当然因为世人大多会有贪婪之心,梅念笙和丁典基于此选择不公之于世,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免得世人为了多得到一些宝物争得头破血流。
丁典是个爱情至上的人,由此来看凌退思的行为,我们这些读者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就觉得凌退思确实太傻了。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像这种精明的人是万万不会相信别人的至诚之心的。所以,我们到最后可以看到戚长发在被徒弟狄云救了一命之后,还要反过来杀狄云,当时戚长发就说:“你假惺惺的干什么?这是一尊黄金铸成的大佛,你难道不想独吞?我不杀你,你便杀我,那有什么稀奇?这是一尊金佛,佛像肚里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宝,你为什么不杀我?为什么不杀我?”似戚长发这样的人怎么能理解人世间的真情呢?凌退思和戚长发本质上属于同一类人,以己度人觉得丁典也会为了宝藏不顾一切,不足为奇。最后,凌退思也只能和戚长发一样空守着宝藏。小说结局时,凌退思也加入了抢夺珍宝的行列,只可惜那些争抢着宝物的人都中了毒。况且与其说他们中了宝物上涂好的毒药,不如说中了自己心中贪婪之毒。凌退思即使没有中毒,那么多宝物那么多人抢,也得不到太多,更不要说大家都中了毒终于同归于尽了。
凌退思在荆州府经营了大半辈子,终于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性格上面,这终究是时也、命也!
诸君以为何如呢?
凌退思比戚长发更恶,戚长发至少没把亲女儿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