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正式登基称帝。此时,有一个人功成身退,开始了隐居生活。这个人就是明成祖朱棣的谋士姚广孝,他还有一个更令人熟知的名字,为“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隐居之地,正是有“京都第一寺”之称的谭拓寺。

它是北京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比北京城建城的时间还要早上约800年。于是便有了“先有谭拓寺,后有北京城”的民间谚语。
如今,谭拓寺因其历史地位、皇家背景、独特传说以及现存的珍贵文物而愈显特殊,有关部门安排武警24小时值守站岗,更验证了这一点。
潭柘寺是佛教传入北京并被接受的产物,也是北京地区最早兴建的寺庙之一。此后,潭柘寺历经朝代的变换更迭,历经北魏、北周的灭佛运动,能够存留实在是很不容易。
它能在唐朝时期发展成为幽州地区首座宗派明确的寺院,和当时的高僧严华和尚在这里开坛讲法离不开关系,后来,五代十国时期,寺庙逐渐兴盛,金熙宗完颜亶到访谭拓寺,更是开启了皇家修缮的先河。

潭柘寺在明清时代尤其受到了皇家的推崇,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历代帝王的“精神圣地”。这是因为永乐年间,朱棣决心“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北京从此成为明朝实际的政治中心,到清朝时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下,作为“京都第一寺”的谭拓寺也就更得看重。
明朝时期,潭柘寺“九门九关”的结构成为了北京城九门布局的灵感来源。甚至,明朝紫禁城太和殿同样是仿照潭柘寺内的大雄宝殿建造而成。这些都进一步促成了潭柘寺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和部分信仰,多次亲临潭柘寺。围绕潭柘寺内的千年银杏,甚至渐渐传出了一个关于“新皇登基长新枝,皇帝驾崩断老枝”的传说。
另外,因为清代皇家在此居住礼佛,潭柘寺内部经过多次皇家修缮,形制也远超普通寺院,这些更加奠定和彰显了潭柘寺“皇家第一寺院”的地位。

正因为谭拓寺有皇家背景,到了近代乃至现代时期,其也多有光环,常常有重要人物参访。如近代时期,蒋介石、张作霖等很在意宣扬自己的“正统”和“权威”的政治军事人物就很喜欢到潭柘寺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而现代时,谭拓寺作为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也有助于我有关部门接待国外政要,向其介绍中华文化,使其亲身感受中国的文明底蕴。
这也是当前有关部门甚至派出武警参与活动安保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谭拓寺安排有武警24小时值守站岗,自有更多的原因。
首先,谭拓寺底蕴深厚,又受明清两代皇室推崇,其寺内藏有历代僧人墓塔群、明代铜锅、清代康熙御笔匾额等等国家级文物,历史上还曾发生过盗窃事件。基于文物保护的需求,需有武警值守站岗。

又比如,谭拓寺作为北京文化地标,是一热门景点,据统计,谭拓寺的年游客量超过百万人,特定季节单日的人流量甚至就高达数万人。有武警值守站岗,可以协助寺内僧侣维持秩序、防范踩踏等突发事件,确保旅客的安全。
谭拓寺尤其受到游客的欢迎,还与其流传有很多神秘传说并且留存有一些“奇景”有关。
谭拓寺有两大“镇寺之宝”——石鱼和铜锅。
其中,石鱼悬挂于龙王殿,传为南海龙宫宝物,有敲击可祈雨,触摸可治病的说法。许多游客特地前来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安康。

另一明代出产的铜锅则因传有灾年青蛇舍身入锅救灾民的神迹,作为青蛇的“埋骨地”受到祭拜。
当然,谭拓寺内的1300年树龄的银杏,因在清代被视为与清朝国运关联,得乾隆赐名“帝王树”,也成为了游客必观览的一棵古树。寺内另有明代种植的紫白双色玉兰,世所罕见,每到春日盛开时,谭拓寺也必定迎来了人流高峰。
参考文献:
《佛教名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