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亭里的《新闻联播》声,是我最早的播音室。"前央视主持人赵普近日在访谈中首次完整回应那段广为流传的职场传奇——从部队退伍后当过保安、摆过地摊,最终站上央视主播台的跌宕历程。这位曾因汶川地震直播哽咽落泪的"最有人情味主播",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现实版"人生逆袭指南"。
一、保安亭里的主播梦1990年,18岁的赵普退伍后被分配到安徽省体育馆当保安。在多数人安于现状的年纪,这个每天听着馆内电视声的年轻人,却把保安亭变成了"播音训练场"。"我会模仿《新闻联播》的语调报巡逻情况",赵普笑着回忆。当同事们在值班室打盹时,他正用微薄的工资购买《播音发声学》,对着玻璃门反复练习口型。这段经历后来被他浓缩成一句座右铭:"站岗时要像主播一样挺拔,播音时要像保安一样警觉。"
二、地摊上的"生存播音课"1995年,为筹集北京广播学院的进修费用,赵普在合肥城隍庙摆起了服装摊。不同于其他商贩的吆喝,这个特别的摊主总用播音腔介绍商品:"这件衬衫,采用百分百纯棉..."路人当看热闹,他却把这当作"户外播音实训"。在自传《断点》中他写道:"地摊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是否带着体温。"
三、逆袭背后的三次破局
学历破壁:用三年时间从中专自考到北广播音系
职业转型:从北京电视台临时工到"中国新闻奖"得主
情感共鸣:2008年汶川地震直播中那句"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声音感动"的即兴发挥,成就中国电视史经典瞬间。
"人们只看到光鲜的结果,但每个转折点都是汗水的结晶。"赵普特别提到2006年进入央视前的考核:连续半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熟背上万字背景资料,"主播台的椅子,是用资料堆起来的"。
四、退居幕后的新战场2015年离开央视后,赵普投身非遗保护,创办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当被问及人生轨迹,他引用自己播报天气时的惯用语:"人生没有标准气压,每个低洼都可能孕育新的气象。"如今他正尝试用直播电商传承传统工艺,笑称这是"从国家台主播到直播间大叔的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