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清朝的军队,在甲午战争里打了一场堪称“金元宝换铜板”的战争。
别看最后输了个底朝天,但在弹药消耗上,那是真舍得下本钱。
光是子弹,就打出去了八千多万发,炮弹更是炸掉了两百六十多万发。
相比之下,日军的弹药消耗显得“寒酸”得多,步枪子弹才两百多万发,炮弹更是区区三万多发。
清军这一顿猛打,按理说战果应该相当可观,可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日军伤亡不过四千多人,甚至还不如他们自己因为疾病死的人多。
这场战争,清军到底是怎么打的?
当时的清军,并不缺武器,也不缺弹药,甚至可以说是“豪奢”得让后来的抗战军队都羡慕。
毕竟到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军队八年里总共才用了十七亿发子弹,平均每个月消耗一千七百多万发。
而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单月子弹消耗就破千万,而且全是步枪子弹——那时候还没有轻重机枪,射速远不及后来的抗战时期。
但就是在这样的物资条件下,清军依旧打得一败涂地。
清军的弹药消耗之大,效率之低,已经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以台儿庄战役为例,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打死的日军,比甲午战争整个战役的日军伤亡还要多,但子弹耗费才区区三百多万发,炮弹更是只有两万多发。
而清军呢?甲午战争一个月的炮弹消耗,就够抗战时期所有中国军队用上近十个月。
这种“豪气冲天”的打法,放在当时的战场上,简直就是在用黄金砸战术。
子弹成堆,战果寥寥
清军的弹药消耗数字惊人,但战果却少得可怜。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武器不好,而是战术、训练、指挥体系全都出了问题。
清军的步枪命中率极低,很多士兵连基本的射击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打起仗来,往往是开枪壮胆,而不是瞄准射击。
大多数子弹,都打在空气里,或者射向根本没有敌人的地方。
相比之下,日军的射击训练严格,讲究精准打击,每一发子弹都要做到有效命中。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清军的炮兵更像是在放烟花。
炮弹数量庞大,但命中率极低。
日军在战后统计,发现很多清军的炮弹根本没有爆炸,或者压根没有打到目标上。
反观日军,虽然炮弹数量远少于清军,但每一发都尽量做到精准打击,甚至能在战场上形成有效的火力压制。
战术混乱,指挥失控
清军的战斗方式,基本上是“各打各的”,没有统一的战术规划,指挥系统极为混乱。
很多时候,士兵只是机械地开枪,根本不知道目标在哪里,甚至连敌人在哪个方向都不清楚。
高级将领之间缺乏协同,部队之间没有配合,导致战场上的混乱局面雪上加霜。
相比之下,日军的指挥体系更加现代化,战术灵活多变。
每一支部队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火力支援和步兵推进相互配合。
面对清军这种毫无章法的乱战,日军往往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军队豪奢,士兵吃苦
虽然清军的弹药消耗惊人,但士兵的待遇并不算好。
后勤供应混乱,很多士兵在战场上连基本的给养都得不到保障。
相反,将领们却过着相对奢华的生活,战败后的清军将领们,很多依旧能回到自己的豪宅里享受生活,而普通士兵只能在战场上白白送命。
这也导致了士气低落,很多清军士兵并没有真正的战斗意志。
面对战局不利的情况,往往选择逃跑或者投降。
而日军的士兵,虽然装备不如清军,但战斗意志坚定,纪律严明,在战场上发挥出了更强的战斗力。
弹药浪费,历史的讽刺
讽刺的是,清军在甲午战争里如此挥霍弹药,到了民国时期,中国军队反而变得极度缺乏弹药。
在抗战时期,很多战役的弹药消耗甚至比不上甲午战争一个月的消耗。
三大战役期间,我军两百多万大军作战,总共才用了九十七万发炮弹,远远比不上当年的清军。
而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整个八年战争里消耗的子弹总数,只有甲午战争时期清军的一半。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讽刺。
清军在最不需要浪费弹药的时候,把弹药当作流水一样倾泻,而到了真正需要战斗的时候,中国军队却只能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地使用每一发子弹。
这不仅是武器和战术的问题,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有人说,清军打仗像是在“烧钱”,而不是在作战。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只是战术上的问题,更是整个军事体系的崩溃。
从武器装备来看,清军并不算落后,甚至在弹药储备上远超日军。
但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只是枪炮,还有战术、训练、士气和指挥。
清军的失败,是一个积累已久的系统性问题,而这种问题,最终让整个大清帝国走向了衰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