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在钦北防纪实
■ 林坚毅
第一章 缘起
一
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逢!
千里之外的齐白石,因为寻亲的缘由,与钦(州)北(海)防(防城港)(以下简称钦北防)相逢了,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相逢了。
齐白石(1863年—1957年),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12岁起学木匠和雕花工,40岁后远游,57岁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杰出艺术家”的荣誉称号。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章”。1962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生活在湖南湘潭一个小山村的齐白石,到北京闯荡之前,极少离开过家乡。1905年7月,齐白石应广西省教育厅长汪诵年之邀,只身前往桂林。这是齐白石距远游天津和江西之后第三次“背井离乡”。古话讲得好,树挪死,人挪活。这第三次出游,让齐白石眼界大开,让他的艺术生命里,有了钦北防的血缘。
齐白石与岭南地区的钦北防,相隔千里。也许连他自己也未曾想过能有缘在钦北防度过三段有亲情有友情,有古迹之思,有美景启发的灵感,有荔枝甜蜜,有山水相依,有作品迭出的难忘岁月。
齐白石来到桂林不久,奉父命南下广东寻亲,这是他与钦北防结缘的因由。齐白石与钦州结缘时,是40多岁。1905年夏天(光绪三十二年),齐白石应友人之邀,到广西桂林一游。情感丰沛的齐白石留诗一首:“广西时候不相伴,自打衣包作小游。一日扁舟过阳朔,南风轻葛北风裘。”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让齐白石“乐不思蜀”。
齐白石在桂林,一边游山玩水,一边以卖画刻印为生兼顾创作。看到漓江一带的山水,那奇峰峻岭,让齐白石特别喜欢,赞叹不已。
从夏到秋,齐白石在桂林居住了近半年,画桂林的风景,一改他以前的风格,所画山峦不是平地拔起,就是奇峰高耸,而平滩捕鱼、山居图等,也尽是奇山秀水,这样的构图几乎成了齐白石山水画的典型符号。齐白石画中的留白、写意,会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这应该得益于桂林山水的启迪。所谓地杰人灵是也。
齐白石第一次来钦州,是1906年春。
其时,齐白石在桂林过年后,就遵父嘱到广东去寻找其四弟纯培和他的长子良元。齐白石的父亲来信说,四弟纯培和齐白石的长子良元到广东没跟家人说明去往何处,所为何事,家里人不放心,便叫白石赶快去追寻。原来,齐白石的四弟和自己的长子听了老乡的鼓励,在不告知家人的情况下,到广州从军,后不久,郭葆生到钦州任职。郭葆生的身份是候补道(管时军库),被指派到钦廉兵备道,道台就设在钦州城内。既是湘潭老乡,又是胞兄和父亲的好友,郭葆生一声招呼,叔侄二人二话不说,爽爽快快就随郭葆生到了钦州,远离家乡亲人……
齐白石打听到叔侄两人是跟着好友郭葆生到广东钦州去当亲兵。随即从桂林启程取道梧州,乘船到广州走海路再往北海,而后走陆路经合浦到达钦州。
钦州城内,五马路,钦廉兵备道。郭葆生见到齐白石远道而来自然欣喜异常,欢喜溢于言表,他拉住齐白石的双手,呵呵笑着说:“是我叫他们叔侄随我来钦州当亲兵的,没承想一举两得,今天连你这位齐山人也请到了,真是喜从天降,喜从天降啊,高兴,真高兴呀!”他乡遇故友,齐白石更是高兴无比,他亦乐呵呵地对郭葆生说:“我是找他们来的,千里寻亲,既已见到,家里也就放心了。”
当晚,郭葆生设宴款待齐白石,推杯换盏中,忆旧谈往至深夜……郭葆生便留齐白石住在钦州,并叫其夫人也跟他学画画。郭葆生也爱好美术,会画些花鸟虫鱼之类的画。平时与广东官员多有来往,与文人墨客接触也不少,因此,上郭葆生门来索字画的附庸风雅的人很多。齐白石来到钦州后,经郭葆生盛情挽留,住了几个月。其间,兴致勃勃的郭葆生大大方方地把自己历年收藏的八大仙人、徐青藤、金冬心等名家的真迹名画余数取出来,恭恭敬敬地交给齐白石鉴赏……笃信三人行必有吾师的齐白石得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一一临摹。这对虚心的齐白石而言,真是收获颇大。
郭葆生是一个好名声的人,明知自己的画虽不太好,却沾沾自喜很喜欢挥毫。官场中本没有多少真正懂画的,只是攀附的多。因此,求郭葆生画画的人虽说不上络绎不绝,但倒也不少。郭葆生为应酬画件,每每叫齐白石代为捉刀,应付取画者。而郭葆生所收润资,悉数让齐白石照单全收。两人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到了秋天,候鸟纷纷南飞的时候,忙碌并愉快着的齐白石归家心切,便诚诚恳恳地与郭葆生订了后约,便高高兴兴独自踏上归程。
齐白石与郭葆生两人都相信,缘分未尽,终有相会时。
二
齐白石与钦北防的缘分确实不浅。
1907年初夏,齐白石按原先与郭葆生的约定,又辗转来到钦州。住不多日,刚巧其时,东兴中越边境一线时有摩擦发生,兵备道必须定期派巡逻队赴边境巡逻和处置。
齐白石从未到过东兴,喜欢游历的他,便向郭葆生提出想随巡逻队到东兴走一走,看一看。获郭葆生欣然准许后,齐白石怀揣“或许能有些意外收获也未可知”的期许和好奇,即跟随巡逻队经防城那梭前往百公里之外的边境重镇东兴。
东兴位于中越界河北仑河的东北岸,北仑河的西南岸是越南芒街。一座法国殖民统治者建造的铁桥连接南北两岸。在东兴没几天,齐白石满怀好奇地踏过铁桥,首次走进异国他乡。
他乘兴游览了异国的山山水水,特别是那一片碧绿的蕉林,更让齐白石十分震撼而流连忘返。在东兴的时间里,多次过境芒街,几次走进芭蕉林。芭蕉林渐渐在他的心中成为一种被凝固的动感。返回驻地后,他画兴大发,灵感频生,每每动笔一挥而就,作画一幅,题名《绿天野屋》。此画日后成为名画,这是后话。
仲夏时节,蝉鸣声碎,齐白石从东兴经那思、防城返回钦州时,适逢荔枝成熟季节。沿途经过村庄的矮岭或坡头,一棵棵荔枝树上挂着红彤彤的荔枝果实,满岭满坡地招摇,让人看着就未吃先醉了。齐白石对绿叶中鲜红的荔枝,十分惊奇,情不自禁地连连慨叹,赞不绝口。自始,钦州荔枝,鲜活地走进了齐白石的画作。
第二次来钦州时,已对钦州荔枝情有独钟的齐白石,以荔枝为主题的画作,开始被钦州人认知和喜爱。钦州城内有喜爱其画者,精选上好的荔枝,拿着找上门去,恭恭敬敬地找齐白石换画。齐白石高高兴兴地成交,一时成为钦州城里的美谈,也为钦州城的艺术积累,添上厚重的一笔。
又到大雁南飞时,秋天悄然而至。齐白石算算在钦州和东兴的日子,转眼又过半年时间。该回家了,齐白石依依惜别了亲人和友人,取道合浦,经北海上船,又踏上返回家乡的归途。
三
1909年,正在广州愉快过年的齐白石,交朋结友,在没有雪的广州,日日欢乐……忽然有一天,齐白石再次接到父亲的来信,吩咐齐白石尽快去往钦州,无论如何将四弟和长子从军营接回家,以了却老人几年来的牵挂。这样,正月十五一过,齐白石便再次动身去往钦州……
正月未满。齐白石冒着霏霏春雨,经海南、北海抵达钦州。原本计划在钦州小住的齐白石,在郭葆生的极力挽留下,盛情难却地在钦州住到了夏天。这半年期间,齐白石得以对钦州城的人文古迹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
转眼蝉鸣声急,齐白石去意已定,郭葆生虽仍极力挽留,无奈只能依依惜别。归心似箭的齐白石带着四弟和长子,也是走海路,乘船经广州往香港,再由香港乘海轮直达上海……一路辗转,于9月4日回到家乡湘潭。家人团聚,自然其乐融融。
自此,齐白石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值得铭记的“五出五归”。这“五出五归”之中,就有三次进出钦州,每次旅居达数月之久,并行走于合浦、北海、防城东兴等地,特别是完成了首次跨国之旅,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出国。齐白石与钦州的缘分,深不深?
古代的中国画重山水轻人物。人物在中国古代画家笔下的江山图中,只是若隐若现地点缀与陪衬。齐白石自出道始,便独成一派,题材以山水鱼虫花鸟画为主。因之集山清水秀的大自然,异国风情独特的边境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于一身的钦北防,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中,三次旅居,收获颇丰。钦州不单让齐白石开阔了视野扩大了胸怀,也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珍贵的素材,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养分。
对于钦州,对于钦北防,齐白石是怀着深情厚谊的。这里,不单使他关于荔枝的中国画出类拔萃,而且对其人生观、艺术观和创作特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句“愿风吹我到钦州”就是他的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的由衷表达。
第二章 留痕中越边境
一
清清的北仑河,因流经中越两国的边境而成为闻名于世的一条奔流不息的界河。
北仑河起源于延绵的十万大山深处,汇千沟万涧而成河,清清河水绕过千山万岭,自西往东奔流而下,流经东兴和越南芒街城区后,经竹山出海口流入中国最西部的海,汇入北部湾。
东兴,因在北仑河东岸兴起而得名。北仑河因此岸彼岸的两个不同国籍的商埠而闻名于世。东兴,也因为两个商埠的烘托,很久以前就被誉为边境线上的“小香港”。
那时候的东兴街道,大多沿河岸而建,街道不宽,约10米左右,街道也不长,两三百米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屋有1/3为法式建筑,与彼岸的法式建筑隔河相望,相映成趣。
东兴,早在秦代时期就被开辟为中越商道。边陲小镇东兴,于19世纪初渐渐繁华到1907年,因东兴渐渐兴盛,促进城区持续扩建,成为一个小巧玲珑的边陲小镇。
据史载:清朝政府和法国政府于1885年6月9日(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天津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条约第三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并约定在订约后6个月内,双方派员勘定中越国界。依照条约,清政府于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指派鸿胪寺卿邓承修往广西,会同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倪文慰办理两广和越南边界的勘界事宜……由于人事变动、谈判争议、气候影响等诸多原因,中越边界防城段的勘定立界工作,时搞时停,断断续续。前后历经5年的交涉,最终于1890年4月14日(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由钦州知州李受彤与法使四画官拉巴第共同签署《广东越南第一图界约》。1893年12月29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与法国五画官柯麻等在越南横模签署《广东越南第二图界约》。至此,中越陆路边界划定,两国以界碑为限,互不侵占,边民亦相互和睦,中越边境地区出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稳定和建设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00年,法国人经与清政府协商,获准在北仑河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河段选址建设一座连接两岸的铁桥。
北仑河铁桥建设历时1年,于1901年秋建成,铁桥长110米。桥虽简陋,但跨河而过,连接了两岸,减少了许多舟车劳顿。东兴与芒街两岸边民的探亲访友、休闲娱乐和商贸往来更加频繁和便捷,促进了两岸的发展。
东兴因受东南亚经济发展和越南的法国殖民经济的辐射,边境贸易出现了旺盛景象:几条不大不小不长不短的街道上,大商号、大小店铺、烟馆妓院、茶楼客栈、酒店钱庄、当铺、金铺,等等一应俱全。繁忙的中山码头一带的横街、直街上,大多是法式建筑,属于东兴的繁华地带,也是东兴的富人聚居区。在东兴最兴盛的时候,中外特别是粤桂各地的大小商贩、烟帮、掮客、三教九流都涌入东兴掏金捡银……
再说初到东兴的齐白石,边地风貌让齐白石的好奇之心旺盛。他漫步堤岸和几条街道后,边地的景物与人物,令齐白石感触深刻,他在日记中如是说:“三月初一 ,移客东兴,与养源六弟同行也。初二日,郭五弟偕余及醒弟驱车看炮台及自种菜圃,车如流水,快甚。初三日,又偕过铁桥,去安南园之蒙街(应为芒街)。其街寂寞。片时返安南并东兴。人情语音大异。不胜记。惟自钦州来东兴一带,山水颇与南衡相似,入目快心。复有感故乡之情,独坐欲泣。游安南时,骑快马去来……”
齐白石到东兴,是北仑河铁桥建成后的第六年,也就是1907年。齐白石到东兴没几天,就兴致勃勃地踏桥而过,带着千般好奇游览异邦。这是齐白石一生中唯一一次出国。
二
齐白石在东兴期间,除了考察东兴街区、边地风土人情、山水田园风光之外,他多次踏上铁桥,跨过北仑河,在芒街街区及郊区走访,了解异国风情……最让他着迷的是郊区的芭蕉林,那一望无际的绿,盛夏风拂过,绿色的蕉叶随风飘摇,扇叶一样将一股清凉送入怀来,让齐白石心舒神爽。
天蓝野绿,清风徐来,齐白石独自一人,静坐在种蕉人的小屋门前,筛一壶绿茶,慢慢品味,然后又将目光投向蕉林,遐想芭蕉林里似梦非梦的浪漫故事。芭蕉林让齐白石沉迷不已。特别是那位护理芭蕉的越南少女,白衣蓝裤,两汪秋水,含情脉脉,勾魂摄魄,在芭蕉林里若隐若现,更让齐白石遐想联翩,牵肠挂肚……
在芭蕉林里,在芭蕉屋前,齐白石一时间仿佛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这里有他的顿悟、神启、旋律、节奏、图景……在芭蕉屋前,齐白石居然想到遥远的故乡——
湖南省湘潭县城的南面,离城100多里有个小村庄,名叫杏子坞。乡里人叫它杏子树,又叫它殿子树。东头有个水塘,名叫星斗塘,传说早年天空中掉下过一块陨星石,落在塘里,因此得了这个名称。这地方在紫云山的山脚下,背后靠着山,面前对着水,风景非常好。紫云山上边,树木很茂盛,松树长得更多,一片葱葱茏茏的,冬夏常青。星斗塘面积并不大,鱼虾出产却不少。到了夏天,满塘都是荷花,风送过来一阵阵的香气,清爽得很。星斗塘边上,坐西朝东,有所小茅屋,齐白石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齐白石出生于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癸亥)阴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按照旧风俗的推算,他的生肖是属猪的。属猪的齐白石不笨且勤,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辉煌人生。
他出生时,家里穷得很,除了几间东倒西歪的破茅屋为全家五口人勉强能够遮挡风雨以外,只有大门外晒谷场旁边的1亩水田了。人多地少,一家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种田的种田,学手艺的学手艺。齐白石年少时就开始学手艺。
齐白石出生于生活底层,40岁之前也是生活于底层。因而,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从骨子里就有一种认同和关注。即便是在异国他乡的芭蕉林里,他也保持了自己的平民底色,因而,齐白石很快就与芭蕉林里的耕作者和一个个少男少女熟络起来,与他们谈天说地,拉家长里短。而很多时候,齐白石只是独自一人,像一个虔诚的参禅者,半躺在门前树荫下的小竹床上,久久地凝望着芭蕉林出神,时断时续地想着时远时近的心事……也许,齐白石正是人们所说的那种“面若平湖,心有惊雷”的人?他在芭蕉林挥笔画下的《绿天过客图》,后来成为名画,而且拍出几千万元的天价,这是齐白石此时无法想象的。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他在画中题诗:“芒街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
三
在边陲小镇东兴,齐白石看到“东兴一带山水颇与南衡相似,入目快心,复有感故乡之情,独坐欲泣”。齐白石是个感情丰富的人,这种怀乡之情始终伴随着他的远行与寄居生活。
齐白石在东兴的时间虽然不长,游览东兴的地方虽然也不多,大多景点几乎都是跑马观花,但是也留下东兴题材的作品。关于绘画,笔者是十足十的外行,无法,也不可能从专业的角度对齐白石的画作进行评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画作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亲民。
在东兴的时光,是难忘的。齐白石在东兴写生画画之余,还有乐趣,他在日记中记述:“郭君偕于骑快马之教场学车,大快事也,十六日已刻,又骑快马学车,能自上车不用扶持,小憩钦茶,携杯举不近口,竟忘其苦,所谓乐而忘死。”齐白石在东兴期间,或许是这次出游钦州北海防城最愉快的旅程,真可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在东兴不长的时间里,齐白石却一次又一次前往芒街,走进芭蕉林,甚至在芭蕉林里过夜,沐浴洒在芭蕉林里的月光,听着芭蕉屋内越南少女纯真的咯咯笑声……
据记载,齐白石画越南芒街的山水画,总计约有20余幅,最早的就是他在东兴时即兴挥毫的那三四幅。边地战乱多,这几幅流落东兴的画作如今可能已经失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而留存于世的最早的《芭蕉书屋》,是他在游异国18年之后所绘,作于1925年,是他61岁时创作的。再晚一点的就是他在70岁的时候创作的一幅小4尺。此时,距他异国游已经过去27年。可见齐白石对越南芒街的采风之行可谓是刻骨铭心了。历经久远岁月的积淀,一经触动,灵感油然而生,惊世画作一挥而就。
2019年11月22日,北仑河畔,按照齐白石名画《芭蕉书屋》仿建的书屋前,纪念齐白石东兴采风110周年活动——东兴市“白石文化”正式开幕。
东兴市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市政协领导,齐白石嫡孙齐剑雄、齐白石曾孙女齐晓红、齐晓清,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中国作协会员赵志超,齐白石第四代传人唐舒展,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王志坚等出席启动仪式。
当日,齐白石铜像揭幕。同时,齐白石第四代传人唐舒展画展举行,此次展览,以齐白石第四代传人唐舒展作品为主,所展出的作品皆为近年来唐舒展创作的精品。除此之外,还邀请了湖南国画大师进行联展。
“白石文化月”系列活动,通过探寻“白石足迹”弘扬“白石文化”精神,体现了东兴人对齐白石大师的尊崇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东兴,永远记住齐白石!
2012年,东兴市政协组织力量,先后到钦州白石湖公园和湖南省湘潭市博物馆、白石纪念馆探寻和收集齐白石先后两次到东兴采风的有关史料。
历经两年多,东兴市政协基本将齐白石两次到东兴采风创作的足迹和故事弄清并收集了不少史料佐证。
“白石文化月”活动启动仪式上,齐白石的曾孙齐剑雄欣喜地说:“东兴山清水秀,文化底蕴厚重。早在110年前,我的曾祖父白石老人,其时正当壮年,就被这里的山山水水和边地风土人情、异国风物等所吸引,他深入采风,收集了丰富的素材到这里,亲临其境,感受到这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欣赏到边地秀丽的自然风光,触摸到东兴人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忱。我们愿同大家一起,弘扬白石文化精神,踏着曾祖父的足迹,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东兴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希望以此为开端,让‘白石文化’在祖国南疆更放异彩。”唐舒展深情地凝视着当天揭牌的仿建芭蕉书屋,情深意浓地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宏观视野中,在生活底色中,不同的人生或许可以提炼一些共同之处,但每个人的情感存在差异。齐白石通过游历,不断地去丰富作画的内容,对此,他乐此不疲。但旅途的艰辛,又让他印象深刻。他在日记中写到:“初三日移还钦州,是夜宿那梭。初四日宿防城县,自防城县步行十余公里上舟,舟行一夜离钦州城十余里,又退去潮水,舟不能进,登岸步行进城,雨中泥滑,行路之艰可知,况至午刻未进餐也。”
途径防城回钦州,是齐白石这次最辛苦的一段旅程了。齐白石的辛苦,却给东兴留下了无法忘记的大师足迹和文化遗存。为东兴的文化底蕴添了砖加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