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情绪密码,创造幸福人生

鹰哥爱写文 2024-10-14 15:30:53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作者:彭凯平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

在现代社会的纷扰与压力中,我们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积极情绪也很难持续,这往往导致我们感到难以掌控生活,时常陷入愤怒、焦虑和孤独之中,缺乏快乐与希望的感受。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以帮助我们走出情绪漩涡,实现更幸福、更有意义的生活。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正是从情绪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探讨如何认识、管理消极情绪,如何创造、维持积极情绪,从而让我们获得对情绪的主导权,在与情绪的良好对话中活出幸福人生。

本书的作者彭凯平,曾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和首任系主任,与此同时,他还是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的中国理事。

彭凯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推广,有着深厚的心理学积淀。他认为,生活中烦恼和挑战层出不穷,积极心理学能够提供有效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只要我们用对方法,就能够找到改变生活的力量。

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踏上一段探索自我情绪的奇妙旅程,在与情绪的交流对话中,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篇章。

我们如何应对消极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肩负重任,工作中的千头万绪,家庭中的大小事务,社会中的人际往来,这些各式各样的情境,一方面会为我们带来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消极情绪的源头。

比如,工作中的挫折,家庭中的争执,社交中的误会,都可能让我们的情绪陷入低谷。

当糟糕情绪来临时,我们可能会自暴自弃,任由它将我们掌控;我们也可能事后反思,为自己不能保持“情绪稳定”而感到抱歉。但是,消极情绪的出现,本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情绪就像河流,我们在其中航行,如同水上行舟。有时一帆风顺,有时却触碰暗礁。我们不能要求自己永远情绪稳定,就如同不能保证江底永无暗礁。

并且,科学研究表明,消极情绪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我们通过与无数灾难的抗衡,孕育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那就是应激反应。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体内的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协同作用,释放出大量的压力激素。

对人体来说,压力激素是对抗威胁的有力武器,它们能够迅速激发我们的应激反应,导致心跳加速、血液循环增快,同时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力量,提升我们的感官敏锐度——使我们的视觉更锐利、听觉更灵敏、嗅觉更敏感。这样的生理变化使我们能够迅速识别潜在风险,并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比如,愤怒可以激发我们捍卫自己和家人的勇气,焦虑可以促使我们对潜在的风险保持警觉,并激励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即便是悲伤,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求救信号,有助于我们获得周围人的同情与支持。

因此,在困难面前,消极情绪的出现是自然的,我们无需对此过分在意。这些情绪是我们生存本能的一部分,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宝贵资源。

不过,虽然消极情绪能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但当它们持续的时间过长,就可能会转变为健康隐患,干扰我们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

并且,不幸的是,相较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更持久。这是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生存机制,叫作“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如果我们穿越回700万年前的非洲草原,在草原上行走时,前方突然出现了风吹草动。这个现象可能预示着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潜伏的捕食者,二是自然落下的果实。那么,我们会倾向于相信哪种可能性呢?

显然,将这种情况视为潜在威胁更明智。因为如果我们预感到危险并迅速逃离,就能大大提高生存机会。而如果是果实的掉落,我们错过的仅仅是一顿美味,损失并不大。

对消极信息的敏感性,帮助我们的祖先迅速识别并应对潜在威胁,确保了生存的机会。这种心理倾向,使得消极信息得到优先处理,积极信息则被置于次要位置。这样的机制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导致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刻。

那明确了这些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接纳消极情绪,并寻找方法,适时地管理和缓解消极情绪。

首先,面对消极情绪,我们需要理性分析。我们要问问自己,这种情绪的根源是什么,它试图告诉我们什么。通过深入分析情绪背后的触发因素,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比如,当我们经常在工作中感到焦虑时,我们需要探究清楚,造成我们压力过大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是工作的强度太大,让我们无法胜任;或许,是职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让我们心怀忧虑。

明确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如果是前者,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管理、任务优先级排序或寻求支持等方法来减轻工作强度;如果是后者,我们可以通过设定职业目标、学习新技能等方式,开拓职业道路。

通过这样的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我们就能够逐步建立起对抗消极情绪的防线,不至于被消极情绪牵着鼻子走。

其次,我们也要学会适当转移注意力,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198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魏格纳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实验的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他们很难将白熊从自己的脑海中抹去。

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白熊效应”,它揭示了一个事实:我们的大脑依赖同一套神经系统来同时进行记忆和遗忘,这使得我们难以抑制某些想法。

比如,那些渴望戒烟或减肥的人往往发现,越是努力抑制吸烟和吃东西的欲望,它们就越是强烈地回归。

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情绪管理中,当我们试图逃避痛苦和创伤,往往会导致问题以更负面的形式重新出现。

因此,当我们陷入消极情绪中时,不必刻意去压抑或遗忘,而是尝试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做一些让我们开心的活动,这样一来,消极情绪就自然而然地被积极情绪取代了。

我们如何创造、强化积极情绪

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在人类发展早期,消极情绪是一种生存优势,增加了人们活下去的机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积极的心态,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充实和美好。

20世纪末,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理念。他主张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重新将心理学的焦点放在探索和培养人类的积极心理力量上,以提升人类的普遍幸福感。这种新思想,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情绪的力量,认为积极情绪能够引导人们追求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比如,在生活中,快乐、感恩、希望和爱,能够让我们保持乐观和韧性,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有机会实现长期的幸福;勇气、宽恕和欣赏,能够让我们思想开放,个性宽容,并充满力量;自爱和兴趣,则能让我们认清自我,永远满怀热情,追求心之所爱。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消极情绪是人类大脑的本能反应,而积极情绪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进行培养。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创造、强化积极情绪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创造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的产生和持续,与大脑中分泌出的神经递质有关。这些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和催产素。

针对神经递质的形成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比如:

第一,我们可以定期参与体育活动,这能够促进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让我们变得活力四射,体验到快乐和希望。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表明,仅需10分钟的锻炼就能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而30分钟的锻炼则能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第二,我们需要注重健康饮食,特别是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优质蛋白质、坚果和绿叶蔬菜等,这能够有效提升血清素水平,帮助我们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第三,加强社交互动,享受温暖的身体接触,主动建立亲密关系,这能够刺激催产素的分泌,不仅能增强我们与他人的情感联系,还能提升我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些简单而有效的办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创造积极情绪,还能使之持续下去,从而提升我们的日常幸福感。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挑战自我,来强化积极情绪。

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我们的动力,而挑战自我则让我们在尝试新事物、突破极限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这些正面的情绪体验,将进一步巩固我们的积极心态。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方式,让自己变成更加积极的人。

在书中,彭教授提到一个转变认知的思考模型,叫作“ABC理论”。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的著名理论,其中,A指事件的起因,B是我们对这些起因的想法,C是这些想法造成的后果。相同的A可能导致不同的C,而关键就在B。

想象一下,如果某天,我们正在路上散步时,路口突然冲出一辆自行车。如果当时我们想:“这人真是太不小心了,差点就撞到我!”那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倒霉,心情也随之变糟糕。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想到“幸好只是自行车冲了出来,而不是一辆汽车”。这样一来,我们应该不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反而会感到庆幸。

所以,面对问题时,通过转换思考方式,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不利事件的解释方式,进而增强乐观情绪和心理韧性。

思想家歌德曾说:“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积极心理学刚好证明了这一点。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我们拥有塑造自我的能力,能够培养乐观的心态,锻造强大的内心,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道德情绪让人生更有意义

好了,说完了几种创造和强化积极清晰的方法之后,我们在来看看道德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道德情绪是与个体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紧密相关的情绪体验。

当我们的行为违背了内心的道德标准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内疚或羞耻;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同情或共情;而当我们做了好事或看到他人做了好事时,我们可能会感到自豪或钦佩。这些情绪通常被认为是正面的,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促进道德行为。

在本书中,彭教授首先提到的一种重要道德情绪,就是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我们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觉、感情和感受的能力,它不仅涉及对他人情绪的共鸣,还包括对他人观点和经历的理解。具备同理心的人,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立场上,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对方的情绪和经历。

在书中,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同理心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

30年前,萨提亚去微软公司面试时,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哭,你会做什么?”萨提亚的回答是:“我会叫警察。”面试官对他说:“你是一个需要培养同理心的人,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哭,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他抱起来。”

这次面试成为了萨提亚人生的转折点,进入微软后,萨提亚通过22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当上了CEO,并被誉为微软最杰出的工程师之一。他上任后第三年,微软市值翻番,达到了17年来的历史新高。

萨提亚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同理心。他在员工大会上不止一次讲过这件事,提醒大家在掌握工具和信息时,怎么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用户着想。

萨提亚曾说:“对于合作和建立关系来说,感知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而他的话语和实际行动证明,同理心不仅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也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彭教授还重点探讨了感恩这一道德情绪。他指出,感恩并非大众所认为的,仅在成功之后才出现的反应,相反,感恩是通往成功的催化剂。

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往往拥有更强的自尊心、同理心和合作意愿,这些心理特质是获得支持、摆脱困境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

简而言之,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与此同时,懂得感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积极,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更强。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感恩和报恩并不是画等号的。感恩的本质,不在于物质上的回报,不是基于“报答之心”,简单地为了还人情债,而是对生活中所获得的帮助和美好的一种感激之情,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内在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感恩之心是不能被强迫产生的。

此外,道德情绪还包括敬畏、钦佩、良知等等,它们也都不是被迫产生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由心而发。

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的体验到道德情绪,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来提升这些情绪体验。比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注重自我反思。花时间思考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探索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敏感性。

其次,我们要多多运用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更多地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此来增强与他人的连接,并让自己成为一个宽容的、具有同情心的人。

第三,我们要尝试表达感恩。我们可以每天记录令自己感激的事物,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加专注于生活中的积极方面,从而积累正能量,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我们也可以尝试打开心扉,向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

第四,我们可以去体验敬畏。参与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艺术或人类成就的活动,这些体验能够唤起我们的敬畏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伟大和奇妙。当我们意识到,世界远比我们个人伟大,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与更广阔的宇宙相连时,我们就更能够放下对自我的执念。

最后,试着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服务或志愿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增强我们的同情心和自我价值感,让我们体会到给予和奉献的快乐。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更加丰富的道德情绪,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将更加丰富和深邃。

好,讲到这里,这本《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

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绪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情绪的复杂性,并学会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日常生活。

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们是我们自然的心理反应,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所建立起来的最直接的联系。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处理情绪时,我们就能更少被它们左右,而是将其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

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它能够开启我们通往幸福人生的旅程。

因此,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情绪,以明智的方法去管理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去享受情绪带来的每一次成长。这样,我们就能在情绪的陪伴下,活出一个更加充实、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人生。

0 阅读:1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