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宣布将进一步加强对某些关键资源的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立即引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广泛关注。中方针对镓、锗、锑等战略物资采取的限制措施,被外媒普遍解读为对美国近期升级出口管制政策的直接回应。这场围绕高科技产业链和资源供应链展开的博弈,正在进一步升级。
镓和锗是当今高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纤、光伏以及红外技术等行业。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镓和锗的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精炼镓产量占世界的98.8%,精炼锗的产量则达到59.2%。尽管这一数字可能略有出入,但中国在这些资源的供应上无疑具备强大的主导权。
此次宣布的出口管制政策将限制这些关键材料向美国的出口,引发了美方的紧张反应。一些美国经济界人士抱怨,中方的决定并非毫无征兆,而是长期暗示的结果。美国塔隆金属公司一位高管就公开表示:“中国已经暗示过这些措施,美国为何一直不愿听取警告?”
中国此番出手并非突然之举,而是紧随美国对华升级芯片出口限制政策之后的反制行动。就在几天前,美国商务部宣布新一轮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出口限制措施,新增了140家中国企业进入“实体清单”,并严格限制先进存储芯片及半导体设备的对华出口。对此,中方明确表示,这是对中国企业不公平的遏制行为,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中国商务部表示,此次加强对关键物资的出口管制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供应链的公平。中方早已多次警告美国停止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但美方却一再无视,并进一步加码对华遏制。此背景下,中国的反制措施被视为必然之举。
面对中方的反击,美国内部反应不一。一方面,有声音指责中国将资源“武器化”,试图扰乱全球供应链。另一方面,也有专家呼吁美国尽快调整战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稀有资源的依赖已经持续多年。数据显示,中国此前供应美国超过50%的镓和锗,而美国自身早在1987年便停止了镓的开采。
虽然近年来美国已开始着手恢复本土矿产资源的开采,但这一进程极为缓慢。例如,位于明尼苏达州的一个镍矿计划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建成,而美国唯一的一座镍矿也将在2028年面临枯竭。这些困境使得美国不得不加大力度投资矿产资源开发,并从盟友国家寻求替代供应。然而,美国专家也承认,这种调整不仅耗资巨大,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奏效。
中方的限制措施不仅引发美国的强烈反应,也让全球供应链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英国咨询公司的一位分析师指出,中国的这一举措突显了其在全球关键资源供应上的地位,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加快供应链调整的步伐。然而,现实是,类似镓和锗的战略资源在全球的储量本就有限,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产业链优势更是难以撼动。
有外媒将此次事件与2010年中日之间的稀土争端相提并论。尽管当时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出口禁令的时间仅为两个月,却已让日本制造业对供应链的脆弱性有了深刻认识。这一案例被美国广泛借鉴,也成为其近年来大力推动资源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依据。
在这一博弈中,中国不仅采取了对美反制措施,还通过国内行业协会发布联合声明,呼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与供应链安全。这些声明指出,美国的出口限制已经损害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中国相关行业将更加审慎地选择采购美国产品,并进一步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例如,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呼吁国内企业在采购芯片时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美国供应商或国内制造企业的产品。这一呼吁显示出中国在应对美国科技制裁时,正通过全行业协作来降低风险,并寻求更多发展空间。
此次中美之间的“出口管制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来两国贸易冲突不断升级的延续。中国在镓、锗等资源上的优势,凸显了其在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而美国对芯片出口的限制则是试图通过技术优势遏制中国的发展。
尽管中美两国都在努力维护自身的利益,但这一系列政策的背后,更深刻反映出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巨大的调整。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寻找合作点,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