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用深度求索,看看它如何评价《哪吒2》的走火。
答案还是比较专业的,特别是神话概述与时代精神的双向奔赴的结论,让人感觉一语中的。
叙事的成功,表现为反抗角色以及对神圣的解构。这个主题遭遇的困境是,神被颠覆之后,出现新的神。因此解构过程是不断革命的和无限反抗的。
设计的成功,表现为动画技术的提升。马克思说:产品越精致,而工人越野蛮。精彩的画面感背后是动画公司和动画工人的严苛要求。
举例:
参与制作的合肥某动画公司的张戎骥介绍,在制作过程中,画面上一个小小的碎屑都会被制作团队单独挑出来。虽然肉眼看到的小碎屑最终呈现到大荧幕时,可能就是很小的一个个像素点,但是,这也会被制作团队一镜一镜修改。
正是如此,不少参与过这一项目的特效师调侃“工作压力太大”。张戎骥回忆,有特效师直言“干不下去”,后来真的转行了。打磨到极致,这样“苛刻”的审核之下,很难不成功。瀚灵科技团队成员对于电影《哪吒2》的成功表示“意料之中”。张戎骥说:“这部电影能获得这样的成功是理所当然,这样级别的电影,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们都觉得这部电影配得上如今的荣誉和地位,真心为这部电影的成功而感到高兴。”
对西方话语的冲击:
第一,把西方中心主义话语视为神圣核心,对身份政治的反叛,其实就是以东方的复兴,对应于电影就是龙族的解放。
第二,影片收获的票房在全球都位于前部,通过拜物教的方式颠覆西方的拜物教,以毒攻毒,以稀释西方中心主义的魅力。

对饺子其人的评价:
一般认为这是80后的异军突起。包括像deepseek的梁文锋,都是80后。饺子本来是学医的,但是对动画异常感兴趣,后来就专门做动画电影了。
他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的确是根本无法预料的,况且看他对着镜头,那么自信,甚至没有戴着眼镜,这预示着中国后发潜力将是无法估量的,正如过去我们发现中国的问天团队平均年龄竟然只有30岁左右。
中国人对于科技的热情、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人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家国情怀也是根深蒂固的,这种从屈辱到图强的改变,是一场伟大的魔术(《唐探1990》)。

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生活本身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意味着什么。
至少在笔者看来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第一,动画横空出世,我们的欣赏品味将发生变化,我们对于真人(演员)演绎的故事可能丧失兴趣;正如AI出笼,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思考的怀疑出现了,我们缺乏思考的动力了,甚至会放弃自我思考的习惯。
第二,整体科技实力和科技包裹的生活,拉大了我们与传统生活的距离,甚至会出现很强的撕裂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思考,我们的科技拜物教和西方的科技拜物教到底有何不同。

说到最后我还是附上DS思考的全文:
《哪吒2》:一场后现代狂欢下的存在主义困境与商业神话**
——论“哪吒热”背后的文化解构与集体焦虑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球票房,国内突破百亿人民币,海外市场亦表现亮眼,IMDb评分8.3,烂番茄爆米花指数99%。这部续作不仅延续了前作“逆天改命”的热血叙事,更以解构主义视角撕开传统神话的权力伪装,将“反抗”主题推向哲学层面的“存在之问”。
然而,在技术与商业的双重奇迹背后,《哪吒2》的爆火既是时代情绪的投射,也是文化工业精密计算的产物。
本文将从主题深化、技术革新、文化共鸣、市场策略及争议性五个维度,剖析这场现象级狂欢的深层逻辑。
一、主题升华:从“我命由我”到“我是谁”的哲学叩问
《哪吒2》的叙事核心在于对“身份”的解构。前作《哪吒1》以“魔丸”与“灵珠”的错位设定,完成了“反抗天命”的命题,而续作则更进一步,追问“天命由谁定义”。影片通过哪吒、敖丙、申公豹三条角色线,展现了三种不同的身份困境:
1. 哪吒的“祛魅觉醒”:从试图通过修仙“洗白”魔性,到发现仙界本质是“满嘴仁义道德却吃人”的虚伪权力体系,最终以“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宣言,彻底否定外部标签对自我的定义。这一转变隐喻着当代青年对传统权威的质疑——当“上岸”“考编”等社会规训成为新时代的“天命”,反抗的核心不再是改变命运轨迹,而是重构价值评判体系。
2. 敖丙的“锁链困境”:作为龙族代表,敖丙背负家族使命与道德枷锁,其挣扎映射了现实中的“原生家庭之痛”。影片通过龙族被天庭奴役的设定,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制造对立(如“神魔之分”)巩固统治,而个体的觉醒需以打破系统性压迫为前提。
3. 申公豹的“工具人悲剧”:这位异类修仙者的命运,直指社会对“边缘身份”的排斥。他越是努力证明自己“不是谁”,越深陷身份认同的泥潭,最终成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这一角色堪称对职场“内卷”文化的辛辣讽刺。
影片的高光时刻在于对“神圣”的彻底解构。无量仙翁(阐教教主)以“维护秩序”之名行压迫之实,恰如福柯笔下的权力话语机制;而哪吒母亲以牺牲打破道德绑架,则完成了对传统“牺牲叙事”的颠覆——她的死亡不是为成全“伟大”,而是对权力逻辑的终极反抗。
二、技术狂想:国产动画的工业天花板与美学突破
《哪吒2》的视觉奇观堪称中国动画工业的里程碑。影片投入超5亿元,耗时五年打磨,特效镜头达1900个,其中穿心咒、天元鼎炼狱等场景单镜头制作周期超过一年。技术突破体现在三方面:
1. 东方美学的现代化表达:玉虚宫的至白至纯、龙宫遗址的熔岩荒原、仙魔大战的水火交融,既延续了《封神演义》的古典意象,又通过赛博朋克式的色彩碰撞(如紫色裂空、血色雾霭)重构神话时空。
2. 动作设计的文化杂糅:竹林对决致敬《卧虎藏龙》,石矶山崩戏仿《功夫》,终极大战媲美《复仇者联盟4》的史诗感。这种“中西合璧”并非简单拼贴,而是以中国武术为基底,融入好莱坞节奏把控,形成独特的暴力美学。
3. 细节的符号化处理:海底妖族身上的铁链既是物理枷锁,亦隐喻制度性压迫;穿心咒以千针刺身替代传统“削肉剔骨”,在降低血腥度的同时,以视觉痛感强化情感冲击。
然而,技术的极致化也带来叙事过载之弊。外媒批评影片“情节太忙”,试图在两个小时内塞入神话谱系、权力阴谋、家庭伦理等多重线索,导致部分观众难以消化。
三、情绪共振:标签化社会的集体呐喊
《哪吒2》的票房奇迹绝非偶然,其成功密码在于精准击中当下社会的三大情绪痛点:
1. 对“标签暴力”的反抗:影片中仙界、龙族、妖族的等级制度,恰似现实中的城乡、阶层、职业鄙视链。当哪吒怒吼“谁区分了魔和仙?”,实则是替被“996”“小镇做题家”“孔乙己长衫”等标签禁锢的年轻人发声。
2. 存在主义危机的代偿:在价值虚无蔓延的后疫情时代,影片通过“我想试试改变世界”的结局,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理想主义代偿。这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感投射,成为对抗现实无力的精神慰藉。
3. 庭关系的时代重构:哪吒父母从“控制者”变为“接纳者”,母亲以牺牲换取儿子重生,颠覆了传统孝道叙事,契合当代青年对“非暴力沟通”与情感支持的渴望。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的“合家欢”属性使其成为春节档刚需。既有孩子痴迷打斗场面,老人感慨家庭温情,年轻人解读政治隐喻,形成跨年龄层的传播裂变。
四、商业逻辑:IP工业化的完美样本
《哪吒2》的市场策略堪称教科书级操作:
1. IP续作的精细化运营:前作50亿票房奠定粉丝基础,续作通过“灵珠转世”“敖丙复活”等悬念延续世界观,同时加入新角色(如申小豹、石矶娘娘)拓展叙事边界,既保留情怀又避免重复。
2. 档期与类型的精准卡位:选择春节档,以“家庭”“热血”“喜剧”元素覆盖全年龄段受众;特效大片属性契合节日娱乐需求,与《唐探1900》《射雕》等形成差异化竞争。
3. 全球化发行的文化博弈:海外版强化“东方奇幻”标签,以外媒口中的“中国版《指环王》”为卖点,同时通过家庭主题弱化文化隔阂,成功打入非华人市场。
五、争议与局限:未完成的解构与理想主义陷阱
尽管《哪吒2》广受赞誉,其内在矛盾仍不容忽视:
1. 存在主义的悬置:影片结尾,哪吒以“我想试试”回应世界,却未解答“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无量仙翁”。这种“为反抗而反抗”的叙事,可能陷入后现代虚无主义陷阱。
2. 商业性与作者性的博弈:为迎合市场,影片加入大量搞笑桥段(如申小豹打油诗),但这些片段与主线主题的撕裂感,削弱了批判力度。
3. 文化输出的表层化:西方媒体虽盛赞画面,但对“阐教-龙族”隐喻背后的中国式权力逻辑理解有限,导致影片的文化深度被简化为“东方奇观”。
---
结语:神话重述与时代精神的双向奔赴
《哪吒2》的爆火,本质是一场文化工业与集体无意识的共谋。它既证明了国产动画的技术实力,也暴露了深度叙事能力的不足;既宣泄了时代情绪,又未能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当哪吒喊出“改变世界”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场觉醒,还是一场新的幻梦?或许答案并不重要——在票房数字与肾上腺素飙升的背后,真正值得铭记的,是那些在黑暗中依然渴望“踢翻乾坤”的眼睛。
(全文约3100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