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菩提祖师的身份,才明白孙悟空的同门师兄弟们,最后都去了哪

杨角风发作 2024-11-25 08:21:48

继白骨精脑袋疼看神经科还是骨科,她跟女儿国国王几号来大姨妈?孙悟空能让石头怀孕的父亲是谁,女朋友又是谁?以及嫦娥为什么瞧不上天蓬元帅,而猪八戒跟高翠兰结婚三年,又为什么没有生下孩子?

……

等等问题后,又有网友提问了,说前面一期你讲了菩提祖师的来历,是连玉帝都惹不起的大神。那么,就有个问题要问了,他只不过花十年时间(真正传艺只三年)教出来个孙悟空,就把三界搅得天翻地覆。那么,比孙悟空修行时间更长的其他徒弟们,按理说更厉害才是,可是为什么后来再没出现?

哈哈,这个问题你又问对人了,对啊,孙悟空的这些同门师兄弟们都去了哪呢?

杨角风谈西游系列文章第375期:搞清菩提祖师的身份,才明白孙悟空的同门师兄弟们,最后都去了哪?

一、

孙悟空原本是一只无忧无虑的猴子,但是当上美猴王之后,身上就肩负了振兴猴族的责任。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孙悟空想带动花果山的猴子,乃至其他动物发家致富,也就有了出海拜师学艺的举动。于是,他从东胜神洲的花果山出发,先渡过东洋大海,去了南瞻部洲,在那里待了八九年时间,学人礼,学人话。随后又越过西洋大海,到了西牛贺洲,再花了一年多时间,来到了灵台方寸山。

在这里,孙悟空先遇到了一个樵夫,误以为就是神仙,结果这个樵夫告诉他,真正的神仙在斜月三星洞那里:

“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

在樵夫嘴里,是明确提到,从菩提祖师那里出去的徒弟,已经不计其数,现如今还有三四十人跟着他修行呢。

等到孙悟空找上门,并被守门的小仙童领进门后,他数了一下,包括自己和小仙童,菩提祖师门下还有三十二个徒弟:

“直至瑶台之下,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

书中给孙悟空的这些师兄一个称呼——小仙,证明他们已经修成仙体,至少也是个半仙了。那么,这些小仙,包括已经出师的那些前辈师兄,都是什么来历,后来又都去了哪呢?

二、

孙悟空虽然是拜菩提祖师为师,实际上一开始的七年时间,都是师兄在教他:

“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

也就是说,除了第一天孙悟空见到师父,并被赐了姓名之后,再见到师父已经是六、七年之后了。同样,其他的师兄弟们也是如此,想见师父,乃至听师父讲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因为师父很少讲课,所以这次开课,众师兄弟们全都聚了过来,认真听讲。也正因为其他师兄都在认真听讲,导致第一次这么大场面听课的孙悟空,有点得意忘形。于是,菩提祖师一抬眼,就见到其他徒弟在认真听课,唯独中间有只猴子在手舞足蹈。

其实就跟我们平时上课一样,底下学生全都是聚精会神的听课,就一个在那跳大神,那老师肯定就要问了,你这是咋啦?

“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

听到孙悟空给出这么个回复,菩提祖师也很高兴,再定眼一看,才发现这个小猴子是自己新收的徒弟。问了情况后,得知他也已经打了六七年杂,基本功练得差不多,该教点东西了。于是,菩提祖师便把这边的常规课程,什么“术”字门,什么“流”字门,什么“静”字门,“动”字门啥的,全都讲了一个遍,让猴子选。

三、

结果,不管菩提祖师讲什么,孙悟空只问一句话:

“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最后没辙了,菩提祖师气得拿着戒尺走下讲台,走到孙悟空面前直接敲了他三下脑袋,随后拂袖而去。

刚才也提到了,菩提祖师轻易不露面,这次好不容易出来给大家讲课,结果被孙悟空三言两语给气走了。那么,其他正在听课的师兄们自然心里怨恨不已,于是一个个全都在埋怨孙悟空:

“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

只是这群师兄没想到的是,师父竟然给孙悟空开小灶,三更时分在菩提祖师的寝榻之下,传授了孙悟空长生之妙道。

三年后,菩提祖师才再次出关授课,并特别关注孙悟空,并在随后的时间里传授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至此,孙悟空的一身本领学成,这也成了日后他驰名三界的重要根基。

有了这身本领,让孙悟空很快收服了花果山境内所有妖王,并下到东海夺得一身装备。随后,又带着金箍棒来到地府,不仅打死了两个勾死人,还勾掉了所有猴族的生死簿。正在大家以为他大祸临头之际,孙悟空反而受诏上天当了官,先是弼马温,后是齐天大圣。

后面更是因为偷吃蟠桃、偷吃仙丹、偷喝御酒,及大闹天宫一事,名震三界,成了天下驰名第一妖。

四、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跟随菩提祖师修行时间最短的孙悟空都这么有名,那么他的其他师兄弟们,都去哪了,怎么一个有名气的都没有呢?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那就是他的这群师兄弟们,有没有成为神仙,被授仙箓?

要想被天庭赏识,并授予仙箓,第一点就是你得本领强大,不管是有人推荐,还是毛遂自荐,没有本事,天庭不会收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便是你有没有修的长生不老术,即便这是一个伪法术。

孙悟空其他的师兄弟,都是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包括孙悟空一开始也是这么说的:

“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只可惜,当菩提祖师把那些常规课程搬出来后,孙悟空却一个都不选。而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一个普通人能达到的顶级水平,可成神仙之体:

比如术字门是学算卦的,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类似袁守诚;流字门,则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这基本上跟政治挂钩,类似魏征;静字门,则跟佛家有关,参禅打坐,戒语持斋,类似如来佛祖;动字门,则跟道家相关,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类似蜈蚣精……

但是,这些门派学会了后,却难以实现长生,“流”字门是壁里安柱,说“静”字门是窑头土坯,说“动”字门是水中捞月。

五、

刚才我(凡是账号名非杨角风发作均为抄袭)也提到了,长生不老是一个伪命题,是根本不存在的。

即便是寿星,三界内以寿命最长著称,他在听说孙悟空推倒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后,也是感慨万分:

“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

也就是说,即便是成了神仙,也要时不时闭关修炼,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以便延续寿命。当然,也有快法,那就是吃蟠桃,吃人参果了,也能达到续命的效果。但长生不老,不代表长生不死,遇到大神,还是能一巴掌拍死你的。

即便这样,每五百年还是会遇到天灾降临,这也是菩提祖师传授孙悟空七十二变的原因所在。就是为了帮他躲过第一个天灾,至于后面两个怎么躲,那就看孙悟空能不能授仙箓,吃到蟠桃了。

这也说明,寿星修炼的正是菩提祖师嘴中的“动”字门法术,所以从理论上讲,孙悟空的师兄们也能习得长生不老术,只不过修炼起来比较麻烦,难以躲避天灾而已。

也正是因为孙悟空是他们这一届,甚至前面好几届,唯一一个习得七十二变的同学,也让其他师兄弟们眼红:

“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

六、

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孙悟空是菩提祖师的衣钵传人。原本他还想瞒着其他徒弟,结果因为孙悟空这么一卖弄,这件事包不住了。

表面上看,孙悟空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是师父对他失望,不再要他的表现。其实,这是对孙悟空的一种保护,因为菩提祖师第一反应就是得到真传的孙悟空再不走,恐怕要有生命危险了:

“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至于他为什么不让孙悟空透露自己的师门,这个问题咱们前面一篇文章已经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啰嗦了。大概意思就是,“我爸是李刚”这句话,不说出来,你就是这句话的主人,但一旦说出来了,那你就成了这句话的奴隶了。

因为孙悟空的其他师兄弟们,要么没有修得长生不老术,要么没有修得躲避三灾的方法,导致他们都活不过孙悟空,时间长了自然销声匿迹了。

这一点书中并没有提到,但是央视《西游记》提到了,六七百年后,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求助无门,想到了菩提祖师。可惜,等他重新踏入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后,才发现那里早已荒废,遍地狼藉。

他是真的知道错了,孤独和无助涌上心头,站都站不稳了,望着远方泪流满面的呼喊:

“师父,师父,师父……”

七、

孙悟空就像一个久未回家的孩子,想着不混出个人样就不回来,结果造化弄人,最终还是决定回家求助。

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家里面早已没有了等待。那么,这个浪子,除了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并不断呼喊父母以外,还能做什么呢?

当然,菩提祖师毕竟是祖师,他是死不掉的,也不可能真不再见孙悟空。所以,在孙悟空不住懊恼“果真不再见我……果真不再见我”的声音中,还是忍不住回了一句:

“悟空,你知罪吗?”

就这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孙悟空也马上跪倒在地,一边流泪,一边磕头:

“弟子知错了!弟子知错了!”

当然,举这个例子是说明,菩提祖师还在,但孙悟空的大部分师兄弟是活不到这个时候的。

但,这仅仅是一个可能,若是菩提祖师也教了其他徒弟们长生不老术,以及躲避三灾的法术呢?

也就是说,孙悟空还有很多师兄弟是活着的,但再未出现。若是如此,那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全都淡泊名利,跟自己的师父菩提祖师一样,寻一清净处享受仙福。可是,就像当初天庭召孙悟空上天当官,以及派兵围剿一样,玉帝会容许天下突然多出这么多闲散神仙吗?

当然不会!

这便是菩提祖师特意传授孙悟空捣乱本领的原因所在,毕竟有了孙悟空这个大闹天宫的先例在,玉帝也得掂量掂量,有没有魄力去找孙悟空其他师兄弟的麻烦。

八、

除此之外,另一种可能便是,孙悟空的同门师兄弟跟他一样,下山时都跟菩提祖师签了保密协定,千万不要说自己是哪所学校毕业的。

因为大家都不说,我们也就只能默许,大家都不是。其实,细想起来,天庭的各个部门或许都有孙悟空的师兄弟们在。也正是有他们的暗中帮助,孙悟空才能在天庭如此混得开,又是封弼马温,又是封齐天大圣的。

毕竟,换做别人,就孙悟空干的那些事,早就被诛灭十八代了。也不至于十万天兵天将都拿不下他,还一个个替他求情,最后逼着玉帝的亲外甥出马?

甚至孙悟空被勾了琵琶骨,转移到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时,还能被人拿掉勾刀,炉子里还特意留出一处没火的地方。取经路上,天庭的众神一个个精神抖擞,神勇无敌,可面对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却全都消极办公:

“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

那么,满天神佛的西游世界,谁最有可能是孙悟空的师兄弟呢?

还真有!

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如来佛祖,是斜月三星洞第六期学员,菩提祖师的嫡传弟子。

这也不是我杨角风瞎说,菩提祖师在收孙悟空为徒时,就提到了自己打算收十二期学员,孙悟空排在第十期:

“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

九、

而菩提祖师提到的这十二个字,分别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

所以,如果如来佛祖是孙悟空的师兄,那么围绕着他们俩的很多谜题,都能得到解答。比如孙悟空从八卦炉出来后,玉帝明明还有很多大神可以用,为什么偏偏传令,让如来佛祖来降妖呢?

按理说,如来佛祖奉旨来降妖,以他的本领,只需要一见面就一巴掌呼过去,足够孙悟空吃一壶的。可是,前来传旨的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明明已经告诉了如来佛祖孙悟空的来历,他却还要问一遍。

结果孙悟空说了这么一句话:

“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

如来佛祖立马就明白了,孙悟空就是自己的小师弟,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句应答:

“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当然,如来佛祖在说这句话之前,还特意讲了玉帝所经历过的劫数。等于是告诉孙悟空,即便是菩提祖师在,也不敢挑战玉帝啊。你这只猴子可不要再胡说了,更不能把菩提祖师供出来,不然的话,你可就死了,可惜了你是菩提祖师徒弟的本来面目。

由此可知,如来佛祖也知道出师时,菩提祖师的告诫:

“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十、

也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在,如来佛祖才会违背玉帝旨意,直接拿玉帝当筹码打了个赌赛:

“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

也就是说,孙悟空的那点本事,七十二变啊,筋斗云啊,如来佛祖都很清楚,谅他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当然,他之所以要冒着抗旨的风险,跟孙悟空打这个赌赛,也是为了救孙悟空的命。在没有想到怎么帮他脱罪之前,先把他压在五行山下,不仅不允许旁人靠近,还特意嘱咐土地和山神,给孙悟空铜汁喝,铁丸子吃。

等到时机成熟,孙悟空也成了第一个取经人选,从辈分上讲,金蝉子都得喊他一声师叔。所以,镇元大仙跟金蝉子是朋友,还接过对方递过来的茶,那他跟孙悟空结拜,也就说得过去了。

一开始唐僧还不服,一而再,再而三的要赶孙悟空走,气得观音菩萨就跟他直言了:

“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

等于是明着告诉他,不要以为取经团队缺你不可,其实真正不可或缺的人是孙悟空,你若再赶孙悟空走,休怪我不客气啦。

见孙悟空受了委屈,如来佛祖也很心疼啊,真假美猴王的时候就偷偷在他耳边说:

“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所以,很多人讲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祖,那是大错特错了,搞不好他俩乃师徒关系哦。

菩提祖师就是菩提祖师,乃三界内之大神,玉帝都不敢惹的存在。他教出来的徒弟,自然也是个顶个的高手,即便没有在天庭任职,那也是一方大神。

至于他们为什么后来都消失不见了,也就三种可能:

一是死了,二是藏起来了,三是并未消失,一直在前台站着,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而已,就比如如来佛祖。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

7 阅读:4947

评论列表

爱bin

爱bin

3
2024-12-25 13:18

西游记这本小说可能不存在都是幻想出来。

华悦

华悦

3
2024-12-16 09:33

小编的意思就是修炼成仙才能做公务员,

欢乐英雄

欢乐英雄

2
2025-01-09 17:59

听你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

一鱼一摩羯

一鱼一摩羯

1
2024-12-26 20:25

有理有据逻辑严谨的胡扯乱拉,我居然看的津津有味[点赞]

杨角风发作

杨角风发作

换种视角看世界,带你发现新乐趣!行业新星:杨角风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