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二十四史当中,为何前四史地位最高?前四史有何特殊之处?

时光旧梦浅 2024-12-27 20:22:17

前四史的地位高,不是因为写得早,而是因为后面的史书都“掺水”了。

在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史是正史的代表。

每个朝代都会给前朝写一部史书,总共凑了二十四本。

但要论地位,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却是公认的“天花板”。

有人说这是因为它们写得早,但这理由太敷衍了。

真要较真,后面的史书难道就不认真写了?事实是,前四史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私人编撰,没官方干预;二是它们奠定了后世写史书的模板。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私人编撰,少了“戴眼镜”的史官

前四史的作者,活得都够硬气。

司马迁写《史记》,是在受了腐刑后用命换来的;班固家族三代人搞定《汉书》,从牢里到官场一路抗压;范晔写《后汉书》,最后被皇帝干掉;陈寿写《三国志》,虽然结局稍好,但也靠着“夹缝求生”完成巨著。

这些人写书时,没人盯着他们改稿,笔杆子就能自由发挥。

比如司马迁敢在《史记》里夸项羽,又吐槽刘邦,哪怕刘家天下还没彻底站稳脚跟。

相比之下,后世的史书大多是官方主持,史官们为保饭碗,写的时候“眼镜”戴得死死的。

比如清朝史官写《明史》,努尔哈赤靠明朝将领李成梁崛起的事,就被删得干干净净。

2. 成书早,奠定了写史书的规矩

前四史不仅写得好,还写出了套路。

司马迁开了个大局,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汉武帝,搞出了“纪传体”的结构。

班固接着完善,第一次把上一个朝代的事写成断代史,用《汉书》定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格式。

后面的史书照着这个路子写就行了,省了不少力。

但也因为“模板化”,后来的史书越来越像流水线产品,创新不足。

比如《晋书》,基本就是拼拼凑凑,很多内容照抄别人的书,草率得让人叹气。

3. 后世史书“政治正确”太重

后四史写的时候,政治因素干预越来越多。

比如《魏书》《宋书》这些南北朝史书,南朝写北朝,北朝写南朝,谁都不服谁。

写到对方的时候,用词恨不得加上“奸诈”“无道”这种批判性修辞。

到了唐朝,李世民更狠,他直接把修史当成了国家任务。

别看《晋书》《梁书》《陈书》等八本史书号称“正史”,其实每本书都透着一个意思:“李家天下才叫正统,前朝全是过渡”。

这种局限性,让后来的史书可信度大打折扣。

前四史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核心在于它们的独立性和原创性。

这些史书写得早,没被后来的权力体系框死,作者还能保持一定的自由度。

正因为如此,它们留下了更多值得后人深思的真实历史,而不是一堆粉饰后的“宫廷大戏”。

0 阅读:61
时光旧梦浅

时光旧梦浅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