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长城就靠一道城墙,几个烽火台,以及周边几个关城就能守好?
当然不是,最重要的就是有一整套制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长城屯田制度。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西汉,也就是安排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让在长城沿线戍边的军队能够有充足的寄养和税粮。
当然,还有一点,长城处于农耕和牧业交错地带,数以百万的屯垦军民把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经营方式带了过去,这几乎相当于在长城沿线建起了一个经济特区。
这个特区有多么“特”?以西汉时期的屯田制度为例,这起源于汉文帝,发展于汉武帝,成熟于汉昭帝、汉宣帝,也有一个从民屯到军屯的发展过程。
后来历朝历代虽然有所变化,但几乎保留了西汉屯田制度的基本框架。
这件事情的起源是汉文帝,当时处在北方的匈奴经常侵扰边地,大臣晁错认为安排士卒轮流戍边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也没有办法保持持久。
晁错就主张选派一些人居住在长城沿线的要塞周边,并在这里安家立业,从事耕种事业,这样就能守备边关,并且可以减轻从内地向长城沿线转运粮草的穷苦。
实际上,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当时要向边关运粮,需要首先从各地收上来,再通过几千里路运过去,一路上消耗的粮食都比运输的粮食要多,这样在当地生产自然是最合适的。
汉文帝也认为晁错的建议很好,于是就拉开了西汉屯田制度的序幕。
到了汉武帝就设置了军屯。《史记》记载:初置张掖、酒泉郡 ,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也就是在今天宁夏一带一直持续到河西走廊,组织边防军队开垦土地,修建水利设施,同时安排大量移民进行民屯,跟已有的军屯配合,让畜牧业发展的长城内外地区变成了半农半牧地区。
到了西汉的势力进入西域以后,屯田制度在当地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当时汉朝的将士和移民,一遍开垦荒地,一遍兴修水利,把中原一带凿井技术引入到西域。
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坎儿井,这是汉朝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来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古老水利工程。
汉昭帝时继续推行军屯制度,把一些罪犯、流放的人士发配到边疆,参与屯田。大约公元前77年,楼兰王请求汉朝将士进入,当时汉昭帝派了司马和兵士到伊循城屯田,这是中国最早的屯垦戍边城市。直到现在这里仍然保留汉代屯田的水利设施。
汉宣帝时,一位大将赵充国平叛的边疆战乱,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陈述了屯田的利弊,建立了“屯田军”,用一万多名将士开垦田地两千多顷。
按照“居延汉简”记载,军屯有非常细的分工,有田卒、河渠卒、郸卒、守谷卒等名目。这一制度让士兵在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训练,成为抵抗外敌的重要力量。
从实际来看,屯田制度有效保障了驻守西域汉军的后勤供应,减轻了对当地的负担,有力支撑了西汉对西域统治的长久稳定。
当然,这一制度直到今天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