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龙爆火后,最受“刺激”的莫过于广东。
因为杭州“六小龙”的创始人或核心团队中,不少人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或与广东颇有渊源,比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是广东湛江人,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在深圳大疆工作,但这2人最终都没留在广东,而是选择在杭州创业,这对于广东来说别提有多“尴尬”。

顶尖人才留不住,甚至说自己养大的孩子最后沦为他人“嫁衣”,深深刺痛着这个中国经济第一省。
为此,广东一改过往低调作风,高调宣布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大喊要“吸引百万大学生南下”,各地也纷纷配套发出“招贤令”,向人才抛出橄榄枝。过去广东面临江苏步步紧逼的追赶都未见如今这般高调动作,由此可看出,广东这次是真的着急了。

其实,广东在最近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上的失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广东已经连续36年问鼎全国经济“一哥”,凭借着活跃的经济表现和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过去的广东一直都是全国各地人才汇聚的主要目的地。
只是,广东大部分城市都是以外贸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为支撑,最近几年产业调整升级成效不佳,新兴产业又未成气候,导致对高新人才的需求以及为高新人才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并不多。
另外,广东已有的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巨头企业如同一台台的“抽水机”,抽走大部分的人才和资源,其他的中小型企业想从中分杯羹是非常难的,因此出现了“大树底下无草生”的困境。为了破局,许多原本在广东建立的初创企业唯有“出走”广东另寻他地。
说白了,就是广东这颗大树已是“根繁叶茂”,已经过惯了“躺着就能赚钱”的好日子,对于高新产业等新鲜事物早已不如以前敏感,以至于频频错过原本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

此外,广东不少城市因“体制味”浓而备受批评,甚至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其政府服务依旧被人诟病“机械式工作,缺乏人文关怀”。
相比之下,杭州政府的“保姆式”服务也随着杭州“六小龙”火爆而成为热门话题,让不少初创企业为此感叹:杭州不成功,没天理!
因为这些初创企业进入杭州后,不需请吃饭、送礼、送烟,入驻过程中当地政府不仅主动帮忙找好办公地址,更是主动帮忙申请各种补贴,此外事情办完了政府会主动消失,要是有事找政府也是随叫随到,这些都与我们熟知的政府服务截然不同。这样的环境对于初创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和科技这类普遍较多“社恐”创业者的行业,实在是“太友好”了,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精力用在经营上,而不是到处应酬。
还有一个备受企业赞赏的地方是杭州严禁随意“远洋捕捞”,外地想来杭州办案的,必须向杭州备案且要有副局以上领导陪同,这样的政策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初创企业的成长。
杭州政府“保姆式”服务下营造的优良营商环境,通过企业的“口口相传”,吸引着众多企业和人才汇聚于杭州,也让杭州发展实现量变向质变的转化。

因此,个人认为广东除了想方设法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引百万人才南下广东,更重要的还是得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尤其政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留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