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禾禾妈~
今天是清明节,趁着这一天给各位新手爸妈,分享一个看似“迷信”,其实却暗藏“科学依据”的育儿经验——晚上不要带娃出门!
记得几年前,女儿刚出生那段时间,从农村来帮我带孩子的婆婆,就给我说过这“规矩”。
她说什么晚上“阴气重”“有鬼祟出没”,还说小孩子“阳气弱”,出门容易被“附身”啥的。
对于婆婆的话,我只觉得是“迷信”,所以就不当一回事,她看我不在意,反而时不时的就叮嘱我几句,搞得我很心烦。
本没打算晚上带着女儿出去的我,一下子执拗劲就上来了,因此,有几个晚上就特意趁婆婆晚上出去遛圈的时候带着女儿出去玩。

目的就是想要实际行动告诉婆婆,世上没啥鬼啊,怪啊的。
结果没想到,连续出去了两三晚之后,女儿就开始发烧,夜里还经常惊醒,醒了便各种哭闹,怎么哄都不好的那种。
婆婆见状,当然责怪我不听劝,导致女儿沾上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我对婆婆神啊、鬼啊的话,虽然还是不太信,但是思想也有了动摇……
于是带女儿去医院检查的时候,我便问了问给女儿医生,孩子接连发烧、夜惊哭闹,会不会和夜间外出有关。
没想到医生一番解释,竟让我对婆婆 “迷信” 的叮嘱有了全新认知。
01晚上不要带娃出门背后的科学依据3岁以下的孩子,晚上尽量少带出去玩,并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申昆玲教授曾指出,新生儿出生时主要靠母体维持免疫系统,这些抵抗力在孩子4-6个月龄逐渐减少,而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需要时间。
3岁以下的孩子处于婴幼儿期,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系统也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细菌、病毒的感染。
晚上,尤其是春秋季节,尤其是现在的清明时节,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
如果带宝宝外出时,穿的衣服不够保暖,或者玩的过于兴奋出了汗。
夜晚的凉风就很容易侵袭宝宝,轻则导致宝宝着凉感冒,重则导致孩子患上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依据二:缺乏安全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安全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和依恋关系逐步建立的。
尽管3岁以下的孩子,安全感已经开始建立,但安全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安全感会逐渐从低级别向高级别过渡。
《斯波克育儿经》一书中写道:暗环境会激发婴儿的“战斗或逃跑”本能。
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时只能看清20cm之内的物品,而且直到12岁左右才发育成熟。
未完全建立的“安全感”,昏暗的环境激发出的“逃跑”本能,外加发育不完善的视力,很难不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安。
并且,孩子内心的这种恐惧和不安,就算是回到家也不会迅速消失。
所以,有些孩子夜晚回家后,虽然身体健康无大碍,但是却会莫名其妙的一直“哭闹”,而且怎么“哄”都很难好。
依据三:基础代谢率高生理学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平均每日约需能量230kJ(55kcal)/kg,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占总能量的50%~60%,比成人高10%至15%,但皮下脂肪层却仅为成年人的1/3。

所以,相较于成人,婴幼儿对温差变化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受到影响 。
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和北方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种气候的特点就是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地面接收的热量多,温度上升的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散热快,温度下降快,昼夜温差大。
在这类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若在夜间带3岁以下宝宝出门,宝宝不仅会因温差刺激,大幅增加生病几率,还极易因周遭环境变化,陷入不安情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
02 迷信变科学背后的底层逻辑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认知闭合需要”,意思是当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事或者情景时,为了减少模糊或者不确定性带来的不适,有尽快找到答案,达成认知闭合的倾向。

比如,古人遇到雷电、日食、地震等无法想明白的现象时,内心会产生一种紧张和不安感,为了缓解这种感觉,于是就创造出了雷公、电母、玉皇大帝等神话人物,来填补自己认知上的空白,以此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对世界的掌控感。
同样,长辈之所以坚信“晚上不带娃出门”,背后其实也暗含着认知闭合的需要。
或许某个年代的妈妈,也不在意带孩子晚上出去玩,但经过几次因夜晚外出,频繁生病、哭闹的情况,却又想不通原因时,便创造出了 “鬼啊”“神啊”等说法,来给这些现象找到缘由,让内心的不安得到缓解。
很多时候,老人一些育儿经验,虽然看似“迷信”,但背后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是他们受限于所处时代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和理论,对这些经验做出准确、系统的解释。
所以,碰到老人说一些看似神神叨叨的话,先别一股脑反驳。不妨冷静下来,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分析,再决定听不听。

你家老人给你说过“晚上不要带孩子外出”的规矩吗?你是否也认为是“封建迷信”?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