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两周年,兵器面面观之信息和工业:无形的大棋局

以彤谈国际 2024-03-06 10:04:17

  如果非要评出俄乌冲突近期争议最大的损失,大约要数俄军的三扇“罗生门”:先后有两架A-50预警机,一架搭载乌克兰战俘的伊尔-76运输机被击落。它们是不是被击落的,因何原因、被谁击落等问题,成为俄乌双方乃至全世界争议的焦点。

  ▲ 俄罗斯A-50预警机低空飞行

  ▲ 参加2020年胜利日阅兵的A-50U预警机  从俄乌双方空中力量对比来看,乌方取得的战果,显然要更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是看不见的情报战和制电磁权争夺。  对乌克兰而言,无论是执行防空反导任务,还是用“风暴阴影”导弹对俄罗斯纵深目标进行偷袭,都极度依赖北约。这不仅是指提供导弹,更重要的是提供关键的情报支持和保障。尤其是从俄罗斯防御体系中寻找漏洞,在行动过程中监控俄方实时部署态势,甚至是确定“风暴阴影”导弹目标的实时坐标。

  ▲ 乌克兰的苏-24战斗轰炸机,挂载“风暴阴影”巡航导弹  在黑海和乌克兰领空附近巡弋的大量北约战机,从大型侦察机到MQ-9、RQ-4等无人机,负责24小时不间断地窥探俄军动向。俄军虽然派出战斗机对北约无人机进行拦截,并且利用A-50提升感知和指挥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俄军在这场看不见的对抗中始终处于劣势。更不用说“星链”等新技术,使俄罗斯很难对乌军关键的通信和指挥链路进行有效干扰。

  ▲ 美国MQ-9B无人机

  ▲ 美国RQ-4“全球鹰”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俄罗斯在信息化作战方面的差距,以及俄方在无人机、电子等产业领域发展水平落后,最终导致俄军只能使用高价值的空天军战机,冒险冲击乌克兰的防空反导防线。乌军则可以在北约情报体系的支撑下,发动防空游击战,给俄军人员和装备造成惨重的损失。

  ▲ 北约国家提供的NASAMAS地空导弹系统,如今是乌克兰要地防空的主力  不过在另外一个战场上,北约的表现就远远不敌俄罗斯,那就是对工业体系的动员。  虽然西方媒体不断质疑和指责俄罗斯从中东和东北亚获得武器弹药,以及某些技术和设备,但从最普通的大口径炮弹、“天竺葵”自杀式无人机,到坦克装甲车辆、无人平台等各个领域,俄罗斯对工业潜力的发挥都可称得上高效及时。按照俄罗斯媒体的报道,2023年俄方轻武器、多管火箭炮、炮弹等方面的产能提高了50倍,军用汽车产量增加5.5倍,苏-57交付数量提高2倍。

  ▲ 2023年4月,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宣布,第163库班维修厂在3月份创下了BMP-2步兵战车维修记录。战争期间,俄罗斯军工企业火力全开,武器装备的供应和维修以及弹药的生产数量均大大增加

  ▲ 俄罗斯大型车辆底盘,摄于利佩茨克机械厂

  ▲ 俄罗斯库尔干车辆厂的总装线,正在生产BMP-3步兵战车等装备。这组照片的拍摄时间不确定是在俄乌冲突期间,但俄罗斯军工生产能力的规模,还是能感受到一二。  相比之下,欧美花费了大量资金,甚至推动远离欧洲的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参与弹药生产和供应,却未能向乌克兰提供此前允诺的弹药。

  ▲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155毫米炮弹

  ▲ 美国空军向乌克兰空运155毫米炮弹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西方部分国家和企业趁机通过垄断攫取高额利益,也有北约只想让俄乌流血,从未真心想帮乌克兰重整河山。但不能排除的原因,也包括经济技术方面:现代军工生产作为高附加值重工业,动员和转产的难度、成本都很高,但北约在相关领域缺乏有效的规划和预案。  在可预见的未来,北约和俄罗斯在军事工业动员能力、关键兵器产能保障方面的竞争,很可能为俄乌战局带来决定性影响。

投稿邮箱:bqzs@cos.org.cn

0 阅读:2
以彤谈国际

以彤谈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