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6月份,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冯文彬需要调动工作,推荐继任者的任务落到了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身上。
谁知这一推,就推出了一个“五省书记”。
放牛娃与共青团毛泽东拿到手的最终推荐名单,上面有个熟悉的名字,谭启龙。
谭启龙出生于1913年1月3日,老家江西省永新县北乡黄塘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贺春娘成了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贺春娘有一手做零食的好手艺,炒出香喷喷的花生米和米果,然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
为了养大儿子,不管是严冬酷暑,贺春娘不得不把幼小的儿子留在家里,每天挑货卖到很晚回家,马上又要开始炒制第二天要卖的货物。
然而在谭启龙10岁那年的一个冬天,母亲再一次挑着货担出门,晚上却是被好心人们用担子抬了回来,浑身伤痕累累,身上的货物和钱财不翼而飞。
贺春娘遇到了一伙地主豪绅家的团丁,强行拿走了担子上的货物,一个铜子儿也没有留下。她着急不过,想和对方理论几句,结果遭到了一群人的凶狠殴打,倒地不起。
回到家里没过多久,母亲就在身体和精神的严重折磨中含恨冤死,谭启龙成了一个完全无依无靠的孤儿。
谭启龙的遭遇在永新贫苦农民中绝不是个例,因此1926年,当地已经秘密加入共产党先进学生欧阳洛、王怀、刘真、刘作述等人,带着革命理论回到家乡,革命运动就好像沸油上的火苗,一点就着。
1927年9月29日,永新县三湾村来了一支近千人的湖南部队,他们占据了村上的“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了热烈的前敌委会议。
在会议上,一个身穿灰布制服,30出头,个子高大的年轻人提出一项旧式部队闻所未闻的意见:要把党支部建立在连上!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做毛泽东,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三湾改编”,其确立的“党指挥枪”、“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原则,是红军日后能够在井冈山扎根壮大的根本基础。
在永新许多农民的家里,来了很多打零工、做手艺的人,白天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和农民一起干活,晚上一关门,这些人的嘴里却说着千百年来从未听过的新奇词汇: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压迫,扫除剥削。
在天龙山塔下村,这些“零工”们发动农民成立了一支暴动队,杀死当地土豪劣绅,没收他们的财产,消灭了反动民团,很快控制了天龙山区。
1928年秋天,谭启龙去给在山里守夜的贺家兄弟送饭。贺家兄弟故意把看守的棚子搭在树上,人需要爬上去。
他注意到,有一位金子垅尼姑庵老尼姑的亲戚,常常偷偷前来找贺家兄弟谈话,而且每次都故意避开他。这引起了谭启龙的怀疑:他来干什么
有一次,他来送饭时又看见了那个神秘的尼姑亲戚,谭启龙决定先不立即上去惊动他们,而是站在树下偷听他们的谈话。
我见到了刘一奇,党指示我们.....“对!暴动!先消灭挨户团!”“打倒土豪劣绅!给穷人报仇...…”贺家棚子里传出的话声音很低,但是在谭启龙耳朵里听起来却好像炸雷一样。
母亲意外横死的悲惨遭遇,给地主家放牛四年的剥削辱骂,回想起这些深仇大恨,谭启龙再也无法抑制内心激动的情绪,站在棚子下面哭出了声音。
树上伸出一个头来,问道“哭什么”谭启龙说:“我全听到了你们的话,我也要同你们一起闹革命,我要为母亲报仇!”
原来尼姑的亲戚叫做颜勇,是横岭界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负责人,贺家兄弟中有一个叫做贺可展的,则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负责人。
像谭启龙这样贫农家庭出身,被地主阶级害得家破人亡的放牛娃,就是共产党天然的发展对象。1928年8月,在横岭界的贺家,经贺成祖介绍,谭启龙宣誓加入共青团,正式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
大难不死1934年10月初,随着井冈山中央苏区的中心兴国、宁都、石城一线沦陷,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在军事上已无可能,中央红军主力8万多人被迫做出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的决策。
陈毅、项英则领导着分散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河南等南方八省十多个革命区的三万多部队,进行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军,为中央红军提供重要的掩护。
刚入党一年多谭启龙就在这支留下来的部队里,在湘赣边区活动。
人人知道,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走得艰难异常,可谭启龙的游击困难,丝毫不下于长征。
在南方的深山密林里,没有任何现代人日常生活物资的来源。深山不能种米,谭启龙只能因地制宜,挖竹笋,野菜,蘑菇等勉强充饥,长期吃不到一口白饭。
这些野菜的味道可不像今天的家常菜那么可口,因为没有食盐,基本上只能用水白煮,那些在砖墙上自然结出的“硝盐”,是谭启龙补充身体盐分的唯一替代品。
没有吃,也没有穿,也没有安定的住处,谭启龙和同志们在山中就睡在山洞里,或是搭简陋的窝棚睡觉,他和后来的江西省委书记江渭清,开国上将钟期光一起,三人挤在一起盖着一条单被熬过白雪皑皑,食物稀少的冬季。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中央达成的协议,1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先后下山,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
在饥寒交迫,毒蛇猛兽,蒋军追杀之下,连湘鄂赣军区司令员严图阁这样的高级干部都没能熬过去,三万人的部队如今仅仅剩下一万多人,好在谭启龙成功活了下来。
缘定浙江1941年4月,日军发起浙东战役,宁绍相继沦陷。中共华中局领导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想起了正在上海治病,具有丰富游击战争经验,出身根正苗红的老党员,皖南特委书记谭启龙。
谭启龙、何克希等人被紧急派往宁波担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委,率领上海浦东工委抗日武装900多人南下,统一领导浙东地区抗战事业。
6月,谭启龙到达宁波三北地区后,首先与浙东的地下党取得了联系。他在宁波当地潜伏下来,花了将近整整一年时间深入了解敌我战况和当地地理。
次年6月20日,谭启龙向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提出了成立苏浙边区游击司令部,将浙东划分为三北、四明山等六个游击区的建议。
此前5月份,日军浙赣战役中,驻宁绍地区的不少国民党游杂部队先后投降日军,没有共产党这样的抗日中坚力量介入,宁波彻底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1942年7月28日,中共在慈北宓家埭新成立浙东区党委,决定以四明山和会稽山为主要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党员干部成分水平十分复杂。有浙东当地出身的,有从上海返回宁波老家的,还有从新四军军部和江苏省吴语区根据地调派过来,也有大量刚刚加入共产党不久的新党员。
这些人出身环境、革命经历互不相同,自身教育水平和理论修养也参差不齐,在组织性和纪律性上有着巨大差异。
谭启龙到岗的头一件大事,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拉平这些差异,提高党员干部的认识,统一思想,团结带领浙东军民进行敌后斗争。
浙东地区有蒋介石的老家宁波,可谓是他的命根子,蒋介石自己的部队打不过日本人,但也不会允许共产党在这里发展壮大。
因此谭启龙和何克希既要迎击日军的“清乡扫荡”,也要抵御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暗箭“围剿”。
1942年10月7日,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率领第3支队向四明山挺进,次日拂晓,于日军“扫荡”部队300余人发生遭遇战。
在谭启龙等人指挥下,部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与敌展开激战。经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击毙日伪军100多人。
与此相呼应,第二天留在三北的第5支队在参谋长刘享云的指挥下,于10月9日在姚北的竹山岙设伏,歼灭日军30余人。
两战两捷,部队声威大震。共产党的宣传抗日和统战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开明士绅大力支持,很快四明山区第一个共产党办事处和联络站建立起来了。
四明山腹地的枢纽重镇梁弄,交通上虞、嵊县、奉化等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43年4月23日一早,谭启龙、何克希上前线,指挥三路人马对驻守在此地的360多名日伪军发动攻坚战斗,成功收复了梁弄镇,作为浙东区党委和三北司令部驻地。
谭启龙在这一段一生最难忘的“一进浙江”生涯中,一共战斗了4年多,把浙东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一块2万平方公里的收复国土,为400万人在日寇铁蹄之下,建造出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庇护所。
1945年5月,经三北地委与四明地委合并而来的中共新四明地委,已有下辖嵊新奉、慈镇、余姚、南山、鄞县、上虞等6个县委,全地区共产党员发展到4000多人。
再进浙江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摘取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果实,他自然绝不可能继续容忍谭启龙的浙东抗日根据地钉在他老家。
9月,根据中共华中局指示,谭启龙被迫放弃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和宁波父老,带着浙东抗日纵队的骨干武装力量,北撤到到苏北,担任新四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
在北方,谭启龙以改编后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任政治部主任身份,参与了鲁南、孟良崮、鲁西南、莱芜、豫东、淮海等重大战役。
不过在他心里最为挂念,日夜都想着重新打回去的,还是“第二故乡”浙江省。
好在毛主席并没有让他等太久,1949年2月,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以原山东兵团机关为基础组成第7兵团领导机关,王建安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决定中国命运的渡江战役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1949年4月20日深夜,二野、三野百万大军渡过长江,国民党军千里江防一夜崩溃。
谭启龙的第7兵团奉命向杭州挺进,于5月3日,终于兵不血刃解放了这座中国美丽的城市。
杭州解放后,谭启龙担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二书记兼杭州市军管会副主任,从这一刻起,他的角色就从军人向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迅速转变。
遵照中央方针,谭启龙带着从山东带来的8000多名南下干部,在与首长谭震林密切配合下,迅速把干部分配到浙江各个城市,接管市政,肃清残敌,调拨粮食,为大军提供后勤支援,同时准备恢复浙江的经济建设。
浙江省委在杭州成立后,谭启龙承担了非常琐碎的工作,如改造旧职人员,稳定市场,推行人民币等。
城市工作稳定下来后,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的剿匪、反霸、生产救灾、征粮、减租、组织群众、土改等工作。
在1951年底,浙江内陆社会秩序日趋稳定。
考虑到谭启龙的杰出政绩,和共青团的深厚渊源,刘少奇推荐他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也是相当知人善任。
不过毛泽东主席显然另有考虑,他没有选择谭启龙,也没有考虑另一个候选人陈丕显,而是说了一句:让胡耀邦去吧。
很显然,毛泽东认为,浙江人民更需要谭启龙同志。
五省书记成功留任浙江不久,随着谭震林的调任,谭启龙接任了浙江省委第一书记。
1953年12月27日,在杭州火车站,谭启龙与属下李丰平、王芳一起接到了久违的毛主席,自1933年在江西中央苏区马列学院高级班第一次认识主席,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谁知两人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地握着这位浙江省委书记的手说:“我以前就见过你,你叫谭启龙,家住永新县,还是放牛娃,红小鬼呢。“
放牛娃和红小鬼,是谭启龙在毛主席面前一辈子的印象,也是最自豪的身份。
不过接待人员都知道,毛主席此行专为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急需一处清幽僻静的办公地点。
谭启龙想也没想,马上坚持要把自己居住地北山路84号30号楼让出来,这里解放前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别墅,主席白天可以在这里与秘书们办公,晚上回到刘庄休息。
在宪法起草的三个多月里,谭启龙除了关心主席的起居安全,也不时要陪同主席前往各地考察。
在考察鲁迅故里绍兴东湖农场期间,毛主席告诉谭启龙:“鲁迅有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共产党人就是要有这种为人民甘做牛马的精神。“
从浙江调走后,谭启龙先后陆续在山东、福建、青海、四川一共4个省份又担任了省委书记,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罕见地“五省书记”。
谭启龙晚年在山东济南养老,2003年去世。遵照他的遗愿,骨灰葬回了宁波四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