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建狂魔”,中国在地球上已创造了无数令人瞩目的奇迹。
然而,以高效施工和创新精神著称的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在地球建房子了,如今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月球。
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逐步推进,一个以月球为中心的开发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人类对于月球的兴趣由来已久,在冷战高峰期,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催生了许多宏大的设想,其中就包括月球基地的构想。
1962年,美国NASA的高级项目经理约翰·德尼提出,在“阿波罗11号”的登陆点建立一个月球基地,这座基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可容纳21名宇航员,依靠核反应堆供电。
其战略意义显而易见:不仅可以作为监视苏联的前沿哨所,还能在发生冲突时规避苏联的打击。
然而,由于技术局限和高昂成本,这一计划最终被搁置,成为冷战时期的一纸空谈,后来的美国也没有在提出月球基地的建设规划。
时间来到21世纪,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实施,自2004年正式启动探月工程以来,中国逐渐在探月领域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第一次绕月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正面软着陆并释放“玉兔号”月球车,嫦娥四号则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壮举。
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我国首次将1731克月壤样品带回地球,完成了中国探月“三步走”战略中“采样返回”的阶段性目标。
而到了2024年6月,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历时53天的长途跋涉,更是钻取了1935.3克月背土壤回到地球,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新记录。
这一系列成果,不仅巩固了中国在探月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我国探月工程的后续阶段——月球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哈工大提出了与美国早期月球基地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大胆设想了一套利用月球溶洞建设科研站的方案。
与传统的地表建筑不同,这一方案利用了月球地下溶洞天然形成的中空结构作为基地主体。
月球溶洞通常由岩浆流动形成,内部空间宽敞且稳定,是理想的天然屏障,能够有效抵御月球表面的强烈辐射和微陨石撞击。
《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曾报道了意大利特伦托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他们利用美国航天局的探测器传回的高精度雷达数据,在月球“静海”区域发现了一处大型熔岩管洞穴。
这处洞穴深约130米至170米,宽约45米,长30米至80米,与一个“天井”般的坑道相连。
而据月球轨道环绕探测器和阿波罗计划探测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在月球表面已经发现了300多个洞穴。
经过进一步核实确认,存在21个潜在的熔岩管洞穴,其中16个分布在月海区域,5个分布在高地区域。
这些洞穴大多位于蜿蜒曲折的月溪附近或与其相连区域,很可能会成为人类月球基地的一部分,为月球上的人类和设备提供安全的环境。
根据哈工大的方案规划,我国也将充分利用月球熔岩洞资源,实施方案主要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通过月球空间站发射钻地弹,在月表进行钻孔,打通与溶洞的连接通道。
随后,月面机器人会对洞口进行封闭加固,并清理溶洞内部的碎石杂物。
接着,核心舱将被投放至溶洞内部,通过伸展舱段和3D打印技术构建穹顶圆形结构。
最终,在月球基地布置光伏电站、信号设施、能源站及植物舱,为科研人员长期驻留提供支持。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的可行性,中国已经开始相关材料的实验研究。2024年11月,中国的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向天宫空间站运送了三块由月壤模拟物制成的砖块。
这些砖块由不同成分的模拟月壤和多种烧结工艺制成,将在外太空环境中开展太空暴露实验,以评估其在剧烈温度变化和宇宙射线辐照下的性能。
这项研究不仅是月球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期准备,也为中国在月球开发技术上打下重要的技术领先优势。
未来几年,中国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进一步推动月球开发的进程。
等月壤砖的实验开展期间,我国也没闲着,而是计划于2026年前后执行嫦娥七号任务,在月球南极寻找水冰资源,并对极区环境进行综合探测。
到了2028年,我国还将发射嫦娥八号登陆月球南极,携带先进的机器人设备进行3D打印技术实验,将月壤制成砖块,并探索就地取材建造月球建筑的可能性。
这些任务的成功不仅将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坚实基础。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成功实施以后,我国在载人登月方面的规划也就更加明晰了。
据公开信息显示,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这一计划的实现,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国家。
此外,中国还提出了月球国际科研站的构想,计划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开发月球资源,并开展月球科学研究。
这些项目如果顺利实施,将标志着人类探索月球迈入一个全新的合作阶段。当下,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正试图重启月球探索,但其进展远不及预期。
相比之下,中国凭借高效的组织能力、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成熟的技术积累,在月球开发领域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如果这一趋势得以持续,中国不仅有望在2030年前率先美国“登陆月球”,也将在未来的月球资源开发和深空探测中占据主导地位。站在历史的拐点,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正在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更多智慧和方案。
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月球基地的宏伟蓝图,中国正将梦想化为现实,为人类通往星辰大海开辟新路径。
这不仅是中国航天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这场面向未来的星际竞赛中,中国无疑已走在了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