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都觉得田忌真是个聪明人,用孙膑的计策赢了齐威王,真是扬眉吐气。可是,课本上只讲了田忌赢了赛马,却没告诉我们后来发生了什么。其实,这场看似聪明的胜利,几年后却给田忌带来了巨大的代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田忌可不是个普通人,他出身齐国贵族,从小就喜欢骑马打仗,家里也支持他,请了不少师傅教他武艺。田忌也没辜负家里的期望,武艺练得相当出色。进了军营后,他也没仗着家里的势力耀武扬威,而是从基层士兵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凭着真本事当上了大将军。
田忌的成长之路也不容易。他爹虽然是家族的族长,地位显赫,但却想让儿子体验生活,在他十五岁那年,特意安排他去军营里当马夫,照顾战马。这段经历让田忌对马匹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基层士兵的辛苦。他每天晚上都去马厩,给战马梳毛、清理马蹄,和这些马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军营里,田忌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发现齐国的骑兵虽然人多势众,但是战术比较单一,就琢磨着怎么改进骑兵的阵型,创造了一种灵活多变的战术,叫做“游龙之阵”。这种战术充分发挥了齐国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在几次小规模战斗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让田忌得到了更多将领的赏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孙膑。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在他去魏国当官后,非但没有提携孙膑,反而设计陷害他,害得孙膑被削了膝盖骨。好在齐国的使臣路过魏国,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了齐国。孙膑在田忌家里住了下来,成了田忌的座上宾。
孙膑虽然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潜心研究兵法,写出了一部著名的《孙膑兵法》。这本书和其他的兵法不一样,特别注重将帅的智谋,主张“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田忌经常和孙膑一起讨论军事,两人常常聊到深夜。
田忌喜欢赛马,经常和齐威王比赛,可是每次都输。孙膑看出了田忌的苦恼,就给他出了个主意,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田忌听了孙膑的建议,果然赢了齐威王一次。
别看只是赛马,这场比赛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议论。很多人觉得田忌赢的不太光彩,虽然没有违反规则,但是对齐威王不够尊重。有些大臣私下里说,田忌这样做有违君臣之礼。这些话传到了齐威王的耳朵里,齐威王虽然表面上夸田忌用兵如神,但心里却开始对田忌有了芥蒂。
田忌和孙膑的组合,那可是黄金搭档。在“围魏救赵”的战役中,他们用计谋击退了魏国的大军。十年后的“马陵之战”更是让他们名声大噪,打败了魏国十万大军,还让庞涓自刎而死,齐国也因此成为了东方霸主。田忌也因此风光无限,但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
这些辉煌的战绩背后,是田忌和孙膑无数个日夜的精心策划。每次出兵前,他们都会仔细研究地形,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尤其是在马陵之战前,田忌派出了很多侦察兵,绘制了详细的地形图,发现马陵附近有很多丘陵,适合埋伏军队。正是这种谨慎的作战态度,才让他们赢得了胜利。
田忌治军很有一套,他很重视士兵的训练,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要求士兵不仅要精通骑射,还要学习简单的兵法。在他的军营里,经常能看到士兵们坐在一起讨论战术,这在当时可是很新鲜的做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训练,齐国的军队才能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灵活作战。随着一次次胜利,田忌的威望越来越高,士兵们也对他非常信服。
齐国的相国邹忌表面上是个忠臣,经常给齐威王提建议,实际上却是个心机很深的人。他看田忌的威望越来越高,心里很不舒服,就设计了一个圈套。他派人假扮田忌的随从,去找算命先生,散布田忌要造反的谣言。这些谣言很快就传到了齐威王的耳朵里。
齐威王本来就对当年赛马输给田忌耿耿于怀,再加上田忌功劳太大,让他产生了忌惮之心,就相信了这些谣言。田忌不得不交出兵权,离开齐国,去了其他国家。
邹忌的这个计划其实早就开始谋划了。他偷偷收买了田忌府上的一些下人,让他们定期汇报田忌的动向。这些人把田忌每天的活动都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告诉邹忌。邹忌根据这些零碎的信息,编造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谋反计划。他还特意选在田忌立下大功之后实施这个计划,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齐威王最容易怀疑田忌。
在田忌被罢免之前,朝中就已经暗流涌动了。一些以前和田忌关系好的大臣开始躲着他,就连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很多人都被调离了原来的职位。田忌虽然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切都是邹忌在背后搞鬼。等他知道真相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这场政治斗争,最终以田忌的失败告终。直到齐宣王继位后,才重新启用田忌。
历史就是这么的耐人寻味,因为一场赛马,竟然改变了一个名将的命运。田忌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辉煌的军旅生涯会因为一场小小的赛马胜利而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所谓的完美胜利也可能隐藏着危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一不小心,就可能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