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关税战高潮渐退,特朗普政府的信誉受到严重冲击,而中国在这场关税反击战中,于全球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宛如守护正义的白衣骑士。接下来,我们将用几分钟时间,深入探讨一些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首要问题是,为何我们断言关税战的高潮已然过去。
截至4月10日凌晨,从中美双方最新的关税加征情况来看,美国对中国输美所有商品的关税加征幅度已高达125%。回顾2018年,美国当时就已对中国大部分输美商品加征了25%的关税。以此为基础计算,按照当下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加征水平,大部分中国输美商品实际上已面临着约150%的关税。
近期,面对美国近乎歇斯底里的关税报复,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等反制措施,对美国输华商品的关税加征幅度达到了84%。我们知道,无论是对美国企业、中国企业,还是中间经销商而言,当关税加征至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平时,继续上调关税已基本失去实质性意义。这也意味着,美国于10日将中国商品关税从104%提高至125%,更多地只是特朗普情绪失控的一种体现。
从本质上讲,基于当前中美之间的关税加征水平,两国在贸易领域实际上已趋近于脱钩断裂的状态。在此情形下,无论哪一方继续加征关税,在关税层面都很难产生实质性影响,更多的只是情绪的宣泄。这便是我们判断关税战高潮已过的首要依据。
那么,为何说在截至4月10日的这一轮关税战中,特朗普的信用和威信已然扫地呢?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总统,特朗普本应代表着美国国家的信用。然而,自2025年他上任以来,从2月初到4月初,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关税这一关乎国家重大利益的政策上,特朗普却频繁出尔反尔,自打耳光。
以4月10日(北京时间)凌晨,即美国4月9日的最新举措为例,特朗普一方面将中国商品关税提高至125%,另一方面却将除中国之外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关税降至10%。
大家应该还记得,就在上一轮,也就是4月3日,特朗普才宣布加征关税,且当时口气强硬,表示加征的关税今后永远不会改变,甚至宣称这将成为美国的一项国策,对诸多商品,如汽车等,都适用这一政策。但仅仅一周之后,涉及国家经济外交等重大领域的政策,就出现如此大幅度的反转。
实际上,自2月初以来,特朗普在关税政策上就反复无常。起初宣布对中国加征10%关税,2月4日又计划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10%关税。然而,到了实际加征日期,却以各种理由推迟对加、墨两国的关税实施。当时,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是特朗普所谓的极限施压谈判策略。
但到了3月份,当他再次准备挥动关税大棒对加、墨两国加征关税时,又再度推迟。直至4月3日,特朗普对全球几乎所有与美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都加征了至少10%以上的关税,其中欧盟为20%,日本为24%,韩国为25%,印度为26%,中国台湾地区为32%,越南甚至高达40%多,全球主要经济体几乎无一幸免。
但没过几天,特朗普便再度大幅改变政策。倘若这种情况发生在两个企业的谈判过程中,或许还能被理解为一种谈判技巧。然而,当涉及国家间的重大政策发布时,如此频繁地出尔反尔,实际上严重损害了特朗普作为美国总统的个人信誉,也极大地透支了美国国家的信誉。
在这一轮关税反击战中,中国扮演了全球白衣骑士的角色。自2025年4月3日特朗普宣布对绝大部分经济体变本加厉、近乎歇斯底里地加征关税以来,全球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许多在国际舞台上一向以独立自主、国家尊严为傲的大型经济体,面对美国的压力,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妥协。例如英国,以及欧盟的诸多国家,更不用说东南亚的一些小国,它们中的许多甚至愿意将美国输往本国的商品关税降至零,以此换取美国的些许让步。
当然,我们也应理解这些国家的难处,在中美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求生存,确实需要做出一些艰难的抉择。
但令人担忧的是,面对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贸易领域的霸凌行径,全球竟缺乏一种能够有效制衡的力量,这对当前的全球秩序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直至4月8日和4月9日,中国果断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举措展开反击,成为全球范围内几乎唯一能够有效对抗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力量。
在中国反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全球不少国家也受到鼓舞,开始采取一些跟风的反击行动。比如欧盟拿出了部分象征性的关税反击措施,加拿大在面对美国近乎丧权辱国的压力下,原本无计可施,但在中国勇敢反击的背景下,也开始显露出反击的意图。
特朗普或许也意识到,在中国反击之后,全球可能会形成一种多对一的对美包围态势,因此才取消了对中国之外其他经济体的高关税。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国家能够在关税斗争中暂时松一口气,得益于中国扮演的白衣骑士角色,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利益。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在当今全球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美国凭借其相对较大的霸权优势,依然对中国构成潜在风险,贸易战的余震仍在持续。尤其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尽管中国在此次关税战中为众多国家缓解了高关税压力,但不排除部分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与美国暗中勾结,形成针对中国的关税同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国未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处境可能会变得相对被动。
免责声明: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抛售或持有的建议,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您应自主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