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朝代曾实行多都制,其中东南西北中京分别有哪些城市?
(上)
文:枯木
诸位都知道,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一都制”,但有少数国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首都。诸如荷兰法定首都为阿姆斯特丹,而政府机构和外交使团都在海牙;南非拥有三个首都,行政首都为茨瓦内,立法首都为开普敦,司法首都为布隆方丹;沙特阿拉伯更是有四个首都,法定首都利雅得,行政首都吉达港,宗教首都麦加,夏都为塔伊夫。当然还有两个国家把同一个城市定为首都,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把法定首都定为耶路撒冷。
而我国实行一都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在历史上,曾有不少朝代实行多都城制,其中比较著名的诸如“五京制”,根据都城地理方位不同,分别叫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并且每个朝代所指略有不同。那么,历史上这些京城分别指的是哪些城市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释义和盘点一下。
一、“邦”、“国”、“都”、“京”简单释义
在封建王朝社会(并非社会形态之一“封建社会”),出于对于未知的崇拜和信仰,人们认为一些万物都归上天所有。于是统治者借助原始宗教创立“君权神授”说法,宣称自己是“上天之子”,代替上天来管理所有百姓和土地。最高统治者称为“王”,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于是天下就成了“王的天下”,正如《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所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先秦以前,王的天下被称为“王国”或“邦国”。所谓“邦”和“国”,有的注释认为两者有区别,如汉代郑玄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然而唐代贾公彦认为先秦《仪礼·觐礼》云:“‘同姓大国,异姓小邦’,则邦国大小通也。”
笔者赞同贾公彦说法,因为二者本意都是封建社会特有分封土地的现象表现。“邦”本意为“封”,指封疆、封土、地域;“国”本意用“戈”护卫土地(“一”),也指地域,因而邦国互通,并无大小区别。然而在先秦多用“邦”而不用“国”,或者邦国并用,如《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到了汉代为了避汉高祖刘邦讳,于是多称“国”不言“邦”。
而天子所在的地方,被称为“都”或“京”,又称“都城”或“京师”。这两个词本意不同,“都”是形声字,指有先王宗庙的城邑,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筑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又《周礼·地官司徒·小司徒》:“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指的是周天子和诸侯国的都城。
而“京”是象形字,本意是指高大的建筑,甲骨文的“京”字,描画的是一个高楼的形状(如图),《尔雅·释诂》云:“京,大也”。因为只有天子或诸侯国才有财力建造高大的建筑(宗庙),后来延伸就将都城叫做“京”或“京师”,如蔡邕《独断》:“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
我国有最早历史记载的时期为上古三皇五帝时期,从现在考古发掘证据来看,并且有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大量出土,证明了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并非虚言,而且在当时已经从部落聚居转向国家形式。
而关于尧舜禹时期都城的具体位置目前尚未定论,不过,始于1978年至今的临汾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使得“陶寺就是尧的都城”即“尧都平阳”在考古学界已形成共识。至于舜都,主流有两种说法,一说蒲坂(今山西永济),一说是潘城(今河北涿鹿)。禹都则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平阳(山西临汾)、安邑(今山西夏县)、晋阳(今山西临汾)、阳翟(今河南禹州)、阳城(今河南登封)等。
(陶寺遗址观象台)
尧舜禹之后,据《竹本纪年》记载禹的儿子启杀了继位的益(《孟子》和《史记》认为是益主动让贤,值得怀疑),正式建立我国第一个家天下王朝。夏朝自启建立以后,国都几经变迁,据《竹本纪年》记载,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后,有穷氏后羿反叛攻占都城,于是太康迁都到了斟鄩(zhēnxún,河南偃师二里头),后羿继续占领斟鄩,立傀儡太康弟仲康,死后又立仲康子相。不久驱逐了帝相,后羿代夏,帝相迁到帝丘(今河南商丘)。
后羿称帝后,被家臣寒浞所杀,寒浞又杀了帝相。帝相遗腹子少康长大后发愤图强,杀了寒浞,史称“少康中兴”,都城又回到最初夏邑(《竹书纪年》载:“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一直到末代帝王夏桀失国。因而,就夏朝而言,国都大致有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斟鄩(即二里头,今河南洛阳偃师)、丘(今河南商丘)等。
三、商周时期国都变迁
夏朝末代帝王桀贪图享受,大建宫室,被属国商国(今河南商丘附近)君主成汤讨伐,在“鸣条之战”中战败,夏桀被流放,桀逃南巢氏(今安徽寿县东南)。成汤建立商朝,定国都为亳(今河南商丘)。
商朝五次迁都,据《竹书纪年》记载,帝仲丁把国都西迁嚣(今河南郑州),河亶甲迁相(今河南安阳内黄县),帝祖乙居庇(山东郓城北、范县东南),帝南庚自庇迁于奄(山东曲阜),帝盘庚自奄迁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曰“殷”。从盘庚迁至殷都,至纣灭亡,计七百七十三年,再也没有迁过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败,帝辛在鹿台自焚而死,周朝建立,武王分封诸侯国,建立第一个有记载的封建王朝。周朝最初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历史上又把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一般史家把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定为战国开始,诸如司马迁的《史记》把这一年为《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然后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为止。
四、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都城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国逐鹿中原,群雄争霸,不过名义上天子京都还是只有两个,即镐京(今陕西长安)和洛邑(今河南洛阳)。而诸侯国众多,我们选择其中主要强国介绍。春秋时期,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燕都蓟(今北京),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晋国都城则多变迁,大致有翼(今山西翼城)、曲沃(今山西曲沃)、绛(今山西新绛,一说襄汾赵康)、新田(今山西侯马)等。
战国时期,变化最大的是晋国,三家分晋,韩都有平阳(今临汾)、宜阳(今河南宜阳)、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郑州);魏都有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河南开封)等;赵都有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邯郸(今河北邯郸)。楚国则从郢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等。综观尧舜禹禅让时期以及夏商周时期,都城虽然多有迁都的记载,然而还没有多都城一说。
限于篇幅,关于秦汉以后都城变迁以及“五京制”,我们下文详谈。
(未完待续,本文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21/11/18榆木斋
主要参考资料:
《周礼》
《仪礼》
《左传》
《竹本纪年》
《十三经注疏》
《说文解字》
《史记》
《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