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考纲,变化这么猛,真担心很多孩子跟不上

予锐课程 2024-09-10 14:37:37

原创 逃妈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逃妈。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收集有关数学教学、孩子学习痛点难点等材料。期间刷到一个教育大咖聊今年开学上新的数学新教材,他说,“估计小学人人95的局面,会突然出现一批75~”吓了我一跳,这么大变化?于是里里外外把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以及现在已经出现的一些新考题都扒了个遍,先在这里跟大家稍微过一下(直播间里还会详谈,大家记得预约起来)。首先,家长们应该都知道的,教材的上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会用3年时间,陆续更新。今年影响到的,其实只有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其他年级并没有变化。

基于这点,我觉得前面的说法过于夸张了,即便有影响,也仅限于一年级和初一嘛,再说,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会有正式的书面考试啊~但是,当我再仔细深入调查后,发现一个问题:不少地区的小学数学考题已经有变化了,题型、考法和我印象中的数学题差别很大!比如这是一道三年级的数学考题:

大家仔细看看,是不是和常见的数学题不太一样?有没感觉题干和选项反过来了?过去的数学考试往往是给出答案中的某一张图,看孩子能不能找到(4+2)*5的解法,然后算答案,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选对得分;而现在题干给的就是(4+2)*5,问孩子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这就要求孩子得非常深刻地理解加法和乘法这两个数学概念,理解整个算式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整个思考是开放的,四个选项中每个都得考虑一遍。

再看这道题:

列竖式做除法运算,平时认真做练习的孩子肯定滚瓜烂熟,但现在问的是,计算过程中某些步骤产生的数字是表示什么意思?我猜就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准确地回答出来。看了这些考题,我意识到,新课标、新教材,影响范围的不单单是一年级和初一,而是小学和初中的全部孩子。其中的逻辑是这样,新教材是根据2022年版的新课标来编写的。课标的变革,是一直跟着国家用人的需求来变化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把课标改成什么样子,然后全国各地按照最新提出的要求培养人才,同时,也是根据这个标准去选拔人才。

也就是说,新课标不但指导教材编写,还指导老师的教学方法,指导考核筛选方法。

但是,这三件事不一定同时发生,有些孩子的教材还没变,但遇到的考题可能有变化了;有些孩子的教材变了,但老师的教法没变,平时布置的作业也没变,而孩子参加全区、全市统考时,遇到的考题变了~不过,看到这些题目我挺开心的,精神为之一振,感觉对了,孩子数学学习的味儿对了!考法考题的改变,势必会倒逼老师的教法、孩子的学法,学习目标都要有所改变,从原来的学解题方法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我为什么这么有感?因为好多年前(2019年,一晃都5年过去了),我在公号里的一篇分享文章里,就写过这个感受。

当时恰好还举了两个非常类似的例子。一个是关于理解算式含义的: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数学教授Jo Boaler曾经让学生们做过一个小测试,她出了一道乘法题:18 x 5=?

但并不要求学生直接给答案,而是需要在纸上画出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

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在脑海里做竖式运算,只有少数的,数学思维比较好的学生(要知道这可是在斯坦福大学~)能迅速地在纸上把它的意义和算法画出来,比如把这个算式换成更利于自己计算的20x 5 – 2x 5,或者9x 10,再或者9x 5 + 9x 5等方式,用形象的矩形图表示出来:

这个测试给了Jo Boaler教授很大的震动,她认为现行的数学教学、学习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很多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哪怕是那些成绩很好的孩子。所以她后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美乃至全球的数学教学改革,还出了一本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畅销书《这才是数学》,为全球数学老师们提供数学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我猜这次数学新教材编写团队的老师们,也参考了这些思路,或者说,不谋而合了)

我在那篇文章里举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除法步骤含义的:下面这个算式,所有掌握了除法运算方法的孩子肯定都能给出答案:

但假如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是按照这个步骤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其中的5,18,15,32,30,2都代表着什么?

它背后的意义,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说得清楚。我发现这个问题,是逃逃学到除法这块时,做作业飞快,准确率也高,我看闲着也是闲着,就去问问他算式中每一步的含义,结果却一脸蒙圈。以下是我当时给逃逃讲解的过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我们要把682块钱分给5个孩子,所以,我们有6个100,8个10,和2个1。

首先,6个100分给5个孩子,一人分一个100,分出去了5个100,还剩1个100。

1个100没法分给5个孩子,所以,我们把它去银行换成了10个10,再加上原来的8个10,一共是18个10,18个10分给5个孩子,每人3个,共分出去了15个,还剩3个10。

3个10又不够分了,所以,我们再一次把它换成30个1,再加上原来的2个1,一共是32个1,分给5个孩子,每人6个,共分出去了30个,还剩2个1。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以及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是往往是学会了某个方法之后,就照葫芦画瓢儿去刷大量类似的练习题, 但似乎很少有停下来,好好琢磨一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过程中每一步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这个例子是5年前我分享在公号文章里的,当时我就在想,如果孩子没有理解透彻,遇到稍微有些变化的题目,肯定就懵了。果不其然,5年后的现在,当我去翻小学生的数学考卷时,发现很多地区的考法已经有了变化,不再考计算结果,而是考思考过程,比如下面这道3年级的题目,也是抽算式中的某一步来考孩子:

数学和语文、英语这中主要靠积累的学科不同,它的逻辑性很强,一环扣一环,前面的内容理解不透不够扎实的话,后面就越来越难,到处都是洞洞,很难补。所以啊,我还真挺开心看到新课标、新教材、新考题所带来的变化,它就是倒逼孩子得扎扎实实理解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本质含义, 一步一个脚印, 慢即是快。

我还研究了数学新教材,发现知识范围和旧版几乎一致,但在表现形式上,有3个明显的变化:1. 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本质含义,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孩子的思考过程,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尝试解决、得出结论的能力。比如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引导孩子一步步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线段、三角形、长方形)来推导出最后的结果:

2.更加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就是我们常说的 “跨学科” :这点在初中的教材里特别明显,比如其中的 “综合与实践” 栏目,涉及到科技、体育、工程、音乐、美术与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既考虑了跨学科的综合性,也考虑了问题解决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2. 更加强调「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几年我们常听到的 “无情景不命题” ,现在更是走进了 “无情景不学习” 。

新教材处处采用从现实情境引入的方式,比如,用海上搜救队搜救遇险渔船的情境,引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点:

相应地,也带来考题的变化。除了前面提到的,考核孩子对数学概念、思考过程的深刻理解外,还有很多题干很长,和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题目,比如下面这道,孩子读题、提取关键信息都要花好长时间:

这些变化,我觉得不是变难,相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让数学这门学科和实际应用联系更紧密,让更多孩子感兴趣这门学科。但是,需要个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会给孩子、老师、家长都带来挑战。

新教材、新题型、新考纲,引导的方向是好的,但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每位老师,教学思维、方法能不能跟上变化,还真要打个问号。

这之间的落差,需要家长努努力,拉娃一把。

总之,在我看来,数学的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这些变化是好的,是对的。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对很多孩子来讲,过程中还得靠家长稍微拉一把,可以是家长自己辅导,可以选用一些教辅书,还可以选择像“学而思新数学”这样的课程。我相信,只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孩子肯定会更喜欢数学,更优秀!

0 阅读:0

予锐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