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78年,冬天的寒风还没完全散去,成都的街头已是熙熙攘攘的模样。我当时还在村里,正准备去当兵,心里却没什么激动,更多的是不舍。家里的事情多,父亲母亲年纪渐长,我这唯一的儿子不在身边,谁来替他们分担呢?
那天,我一大早便跑到村口等着车,准备赶到镇上办理入伍手续。车站附近总是人来人往,大家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眼神里满是焦虑和期盼。我一边看着手表,一边心里默默计算着时间,想着如果早点走,回家就能多待一会儿。突然,一辆旧卡车停了下来,车窗上透出一丝陌生的面孔。
她是个北京来的女知青,留着短发,穿着一件蓝色的毛呢外套,看上去有些拘谨和不安。她站在车旁,手里抱着一只破旧的皮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眼睛里总有些犹豫和迷茫。
我当时只是瞟了一眼,以为她只是个和我一样要去镇上办事的村外人,没多想便低下了头继续看着手表。可不一会儿,我的耳朵里突然传来了一声急促的呼喊:“同志,你能帮个忙吗?”
我抬起头,看到那女孩正朝我走过来,脸上写满了紧张:“我迷路了,能帮我带路到车站吗?”她说得有些急促,像是生怕耽误了时间。
当时我的脑袋一时没转过弯,心想:“大冷天的,姑娘怎么这么不小心?”不过见她一个人站在路口,我也不忍心让她在这茫茫人海里孤零零的,于是点了点头:“走吧,我带你去。”
一路上,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交流,她似乎有些内向,只是低着头,紧紧握着皮箱。走着走着,我突然问她:“你从哪儿来?”她抬起头,略显拘谨地回答:“北京。”顿时,我心里有些诧异,不知道她为什么一个人来这偏远的地方。按理说,知青的下乡工作应该是政府安排的,不可能随便来个地方。
见我没有说话,她轻声接着说道:“我是来支援你们这边的,听说村里缺老师,我就来了。”
我没有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支援工作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尤其是对于像她这样从城市来的知青来说,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但也承载着一份与农村紧密连接的使命感。
我们很快就到了车站。她拿出车票,跟我说了声谢谢,然后匆匆上了车。我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了人群中,心里不禁有些奇怪,想不通她为什么会在这陌生的地方独自一个人。
时光像流水一样匆匆过去。三年后的一个夏天,我从部队回来,刚踏入村口,就听到村里人谈论起一个话题:那个北京来的知青姑娘,听说她快要结婚了。大家都在说,那个姑娘性格好、长得也漂亮,她当年可是为村里带来了许多新知识。
我有些好奇,就去找了她。那时候,她已经成为了村里小学的教师,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她比以前更加成熟,话语也多了些温柔。
见到我时,她的眼睛有些惊讶,但随即便露出了一个熟悉的笑容:“你怎么回来了?”
“回来看老家,”我答道,“听说你快结婚了?”我忍不住问道。
她脸上泛起了一抹红晕,低下了头:“是啊,三年了,感觉时间过得好快。”
就在这时,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在那年的寒冬,她误打误撞走进了我的世界。那段意外的邂逅,成了她与我之间无形的纽带。我们相遇后,一直保持着偶尔的联系,慢慢地,我们也从陌生到熟悉,从最初的问候到后来的深聊,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自己已经悄悄喜欢上了这个懂事、善良的姑娘。
她与村里另一位男青年订了婚,但始终没有完全放下内心的纠结。她总说,自己不是那种急于结婚的人,她喜欢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而不是追求城市生活的浮华。
然而,三年的时间过去,我渐渐发现,自己已经深深陷入了这份情感中。直到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对她说:“如果你不想和他结婚,我可以陪你一起过日子。”她听后,沉默了很久,最后才轻声说:“你确定吗?我们是不是太仓促了?”
我深深地看着她的眼睛,心中早已有了决定:“我很确定。”
我们最终走到了一起。结婚那天,她还是穿着那件蓝色的毛呢外套,笑得像个孩子。那个曾经在冬天的路口与我偶然相遇的姑娘,成了我的妻子。而那份在时光中悄然升温的感情,终究是我们彼此的选择。
生活在继续。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过得简单却充实。回头看,我们曾经的故事不过是一场生活中的意外,但正是这份意外,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故事到这里,或许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高潮,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戏剧化情节。但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最真实的模样。我们的一生,或许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渐渐形成了一条走不完的路。
感谢你,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