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流行起来的“卷” 文化,追根溯源,与我国早期承接国际低端产业外包紧密相关。
企业一门心思追求产能扩张,渴望在出口方面占据优势,于是普遍采用延长工作时间这种生产组织方式,致使制造业平均工时长期居高不下。这种极度依赖工时投入的生产模式,从本质来讲,是把宝贵的人力资源异化成单纯的成本要素,而忽视了人力资源作为“人”的其他需求。
逐渐的,吃苦耐劳变成了带有内耗倾向的"卷",并逐渐向各个行业蔓延。
特别是第一次贸易战,特朗普带着航母来谈判,当时我国在部分领域缺乏自主发展优势,无奈之下,只能强忍着咽下这口气。事实上,这背后是以牺牲一代人的健康以及后代发展根基为代价,去为美国的通胀问题买单。
超长的工作时间带来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严重挤压居民的休闲消费空间。追根究底,劳动者深陷 “工作 - 生存” 这样单一维度的循环中,根本没有必要的时间资源去参与非生产性活动,内需市场培育的根基就这样被严重削弱。一直延续这种牺牲劳动者时间权益来实现增长的模式,无疑会让收入分配失衡、社会阶层固化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加剧。
当下,要拉动内需,关键在于充分释放居民的休闲消费潜力,推动国内消费形成良好循环。可要是继续延续加班文化,不断推高工作时长,这不仅会损害国家当下的发展利益,更是与经济转型以及改善民生的历史大趋势背道而驰。任何打着 “发展需要” 的幌子,继续维持加班文化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对新发展阶段客观规律的违背,必然会对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造成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