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愤怒致电粟裕,该管管你身边的人了

灵儿评历史 2023-07-06 17:48:02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赓打电话怒骂粟裕,还要他管好自己的人,这是怎么回事?

毛主席的十大爱将之二——粟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领,曾3人俘虏百余人的神策之将;陈赓,最具个性、最活泼的开国大将。

后来的人们常常将两位将领放在“开国大将排行榜”上比较,争论不休,殊不知,若是他们本人在场,一定不会喜欢这种攀比,因为他们曾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这两位大将的性格完全不同,曾多次共事的他们关系如何?是否有不为人知的摩擦与争执呢?

陈赓其人

1903年,湖南陈家诞生了一个新生儿,他就是陈赓。

他的祖父陈翼琼出身贫寒,却坚韧不拔,年纪轻轻就开始了兵戈戎马的生活,且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陈赓的父亲,也就是陈翼琼的儿子也子承父业,在当时颇有声望。

陈赓生长在这样一个武术家族中,他从小接触到军事事务,也受到了家族传统的熏陶。

这为他参军入伍、担任军队的将领,打下了基础。

陈赓将祖父陈翼琼的军事家风范和家族的军事传统继承下来,并在革命战争中展现出自己的英勇和才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陈赓的戎马人生。

幼小的陈赓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心怀当军人保家卫国的念头,山河动荡,国难当头,陈赓未能完成学业,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军队。

1917年,陈赓14岁,正是心地纯良,热血奋进的年纪,他也是在这一年成为了一名士兵。

当时,年纪不大的陈赓每日都需要扛着德造的套筒步枪,这种步枪与他的身体几乎一样高。

但是陈赓从未向任何困难低头,他一步步从二等兵一步步逐渐升职到上士。

在之后的许多年,陈赓随着湘军参加了许多战争,他目睹了战争真实的惨状——尸横遍野、家破人亡。

支离破碎的残忍现实,让陈赓开始怀疑自己参军的意义,也质疑军阀的存在到底有何作用,他逐渐想摆脱现在的生活。

1921年,陈赓离开了军队,回到了中学,整理自己的思绪。

那时的陈赓,受到五四运动思想的影响,毅然决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投身到反帝运动的浪潮中。

1924年,国共合作开启,国民政府创办了黄浦军校,陈赓接受党的号召,成为第一批军校学生。

两年后,他受到上级指示,前往苏联学习军事理论与知识。这些学习经历为他非凡的武将人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陈赓赶上了第一次国共分裂,并于1927年8月经历了南昌起义,却差点死在战场上,腿部受了非常严重的伤。

为了不留后患,陈赓只得费尽千辛万苦潜入上海,身上的伤一痊愈,他就立刻参加了上海的秘密工作,与反革命力量周旋。

粟裕比陈赓小4岁,也是湖南人,出生在一个叫枫木树脚的村子里。

粟裕其人

和陈赓的“科班出身”相比,粟裕的出身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县城文化青年”,这也为他们两位大家迥然不同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年幼的粟裕,梦想未来成为“专管世间不平事”的为民除害的游侠,每日在家中“舞刀弄枪”,学习武术。

1913到1918年间,是粟裕的求学时间,先是私塾,后来是小学,父亲十分支持儿子学文。

然而,粟裕的家庭是封建的、培养地主型的教育,这与粟裕一直以来的梦想相悖,粟裕萌生了离家求学的想法。

当时,北洋军阀的一个小队伍驻扎在粟裕所在的县内,里面的士兵常常目无王法,如土匪一样欺压百姓,侠义的粟裕与同学们自然是看不惯他们的作风。

终于在一次,城隍庙唱戏的场坝上,大家都站在戏台周围欢欣雀跃地看着戏,偏偏一个北洋军阀的兵不懂事,非要坐凳子,挡着大家。

学生们看不过眼,纷纷走向前去,想赶走这个兵。

面对学生们的声音,这个士兵假装没听到一样,继续着他们的霸道行径,几个血气方刚的学生冲上去就将士兵拉了下来,士兵也不堪示弱,与学生们扭打在一起。

这件事情也就让士兵与学生们结下了梁子,士兵们扬言见到学生就要打、就要抓、就要杀。

学生们也不堪示弱,决定斗争到底,以罢课来抗争,还装备起了木枪、木棍,在学校内进行操练。

学潮闹得轰轰烈烈,县太爷不得不出面调停,虽然卢连长保证不再对学生出手。

但这件事也在粟裕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组建一支保护老百姓的队伍”的种子,他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1924年,粟裕便踏上了离家的旅途,第二年考进湖南的第二师范,还加入了中共青年团。

紧接着,时局将原本陌生的陈赓和粟裕推到了同样的位置上,他们都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决裂,经历了我党第一次黑暗。

当时,蒋介石开启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残酷打击,湖南第二师范的校长被杀,学校的党员和共青团员要么被杀,要么被逮捕。

党中央紧急下达指令,让学生们分批撤离学校。

而他们唯一安全的出校方式,竟然是通过下水道,踩着脏脏的污水,忍受着难闻的味道,逃离了常德,往武昌而去。

1927年6月,粟裕在武昌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进入了叶挺领导的教导大队,以武装反抗武装迫害,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

成为挚友

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也许是粟裕同志与陈赓同志命运的第一次交汇,虽然他们并未相见、相识,但是他们怀抱着同样的信仰,参与了同一场战役。

从这一年开始的20年时间,两位战神各自带兵赢得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他们也因此闻名中外,神交已久。

不过,同样是为革命做贡献,他们二人终于也找到了机会, 认识彼此,并成为挚友。

1927年到1937年,国共两党在不同地区进行着大大小小的摩擦与对战。

1931年,年仅28岁的陈赓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与冷静的心态,在上海化名王庸,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隐蔽斗争,为中央取得了许多重要情报,年纪轻轻就进入了红军的高级将领行列。

此时的粟裕,也在红军中,从一名初级指挥员,成长成一名中级指挥员,在红军中被誉为“青年战术家”。

1935年到1937年,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在与党中央失联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全权负责起了整个师的指挥与军事斗争。

也正是这三年的磨砺,他的战场指挥能力与判断能力飞速增长,为他未来成为“常胜将军”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1937年,陈赓担任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在山西潞城神头岭开展的伏击战被世人称为“教科书般的游击战”。

指挥官们对着地图分析,认为神头岭地形错综复杂,并且有着高高的土坡,非常适合埋伏敌人,但陈赓坚持到现场考察再做结论。

到了现场,士兵将领们都皱起了眉头,这里经过长期雨水冲刷,突破高度已经降低了许多,早就不适合埋伏了,同志们都打算放弃这里。

陈赓却大手一拍,高兴地说:“日寇恐怕也认为我们不会埋伏在这里,那咱就反其道而行之,让他猝不及防!”

果然,正当日伪军毫无防备地路过神头岭时,三八六旅冲了出来,消灭了1500多日伪军,用胜利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同时,粟裕这边也是奇兵并出。全面抗战第二年,他到了新四军,成为其中一个支队的副司令员,1941年再次升为第1师师长。

1946年6月,蒋介石再一次不顾全国人民的意愿,发动了一系列的反动行为,并试图借机消灭解放军。

在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粟裕和陈赓都带领各自的兵团取得了不俗的胜利。

很快就到了解放战争的下一个阶段,解放军即将开启战略反攻。

1947年,在毛主席的正确指导下,解放军将派三路大军,以品字型进入中原。

三路大军分别是刘邓大军,即我们所熟知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角;另外两队就是陈赓率领的陈谢兵团,还有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

陈赓率领的陈谢兵团的目标是豫西,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的目标是豫皖苏,两军在中原地区相互配合转战,打出了不俗的效果。

1947年12月,陈赓与粟裕两位闻名中外的“战神”终于相遇了。

时间和距离并没有造成陈赓和粟裕的隔阂,二人才一见面,却好像是老友重逢。

陈赓更是感叹:“百闻不如一见,从前只是听说粟裕用兵如神,今日见到本人,才知道果然了得。”

虽然陈赓同志和粟裕同志的相处时间只有短短的20多天,但共同面对着死亡和危险的经历,却为他们铸就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这种友谊不仅仅局限于他们个人之间,还蔓延到了他们各自的部下,成为一种强大的连结。

当战斗结束,两军的指战员开始收拾战场、分配战利品时,面对缴获的最好的武器,两军的将士们都连连互相推让。

陈赓和粟裕在军事上所见略同,相互帮助。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中野司令部的一位负责人不满陈赓的近迫作业战术,认为进度过慢,不断催促陈赓加快攻击。

此时,陈赓正好接到了粟裕打来的电话,便向粟裕咨询意见,粟裕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表示支持陈赓的战术。

英雄所见略同,得到了粟裕的支持,陈赓更加放开手脚开展近迫作业,将敌军团团围住。

1951年,粟裕创办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彼时,大家都苦恼于谁来当选校长,粟裕思量再三,力荐陈赓担任此职位。

当时,陈赓还在朝鲜战场指挥,但交战的双方正在进行和谈,前线已无大碍,陈赓应好友邀请,马不停蹄地回国担任校长。

自此,他们在工作中朝夕相处,也有了更多交心的机会,两人几乎无话不谈、彼此非常认同对方。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有人对粟裕进行错误的攻击,一份材料甚至指责他“根本不会打仗”。

陈赓不惧压力,仗义地为好友打抱不平:“说粟裕打仗不行的,请找一个比他更行的,让我也长长见识。”

难得争吵

陈赓和粟裕可谓是天作之合,但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也会有争执。

1955年的一个下午,一向好脾气的陈赓愤怒地拿起办公室的电话,将电话播到了正在疗养院疗伤的好友粟裕那里。

原来,几天前彭老总刚叫了陈赓,并生气地指责陈赓工作不认真,应付了事。

陈赓疑惑地拿起彭老总给他的报告,虽然不是重要的文件,但这份报告语句不通,有着各种各样的错误。

更令人疑惑的是,这份报告后面还签着陈赓的名字,可是陈赓明明没见过这份报告。

陈赓无法自证,只能向彭老总保证,回去一定彻查此事。

多方调查下,真正的罪魁祸首顶不住压力向陈赓自首了,原来是粟裕的秘书以为这篇报告没人会看,为了省事,自己模仿了陈赓的笔迹签了名交上去了。

陈赓怒不可遏,便打了这通电话,他愤怒地指责粟裕:该管管你身边人,太没素质了。

粟裕自知理亏,没有丝毫犹豫地道了歉。

事情看似解决了,而陈赓却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他又给粟裕打了个电话,为自己的失态而道歉。

虽然发生了误会,但二人的关系却更好了。

1961年2月,这对好友一同在上海疗养,天妒英才,陈赓没能陪伴好友走完这一段疗养时光,突发心肌梗塞,先于粟裕去世了。

面对好友的逝世,粟裕一度哭到晕厥,在机场为其骨灰送行后,还久久不肯离去。

粟裕和陈赓是中国共产党的两位杰出领导人,他们共同经历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彼此相互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0

灵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