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人在孩童时,盼望过年,走亲,送祝福,拿红包。
到了成年以后,慢慢改变了心态,对走亲戚不再热衷。
你过年的时候,去亲戚家吃一顿饭,就会看到以下几个真相,越发不想走亲了。
01
关于断交:混得越好的人,越不想和亲戚交往。
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人都有趋炎附势的本性,都想和富有、权贵的亲戚走动,便于沾光。
于是乎,到了过年,准备一份 好礼物,去好亲戚家做客。
到了亲戚家,吃饭喝酒,很是开心。如果来一瓶有名气的酒,让你可以吹嘘好多天。
但是你发现没有,混得好的亲戚,本身不想和你扯关系。
第一,他是靠自己混出去的,不靠其他的亲戚,凭什么要帮助你这样的人呢?
第二,你去巴结他,他在潜意识里,以为你要找工作,借钱,借房子,打听消息等。就本能地排斥,毕竟资源是有限的,不是随时可以共享。
第三,他在外地混,和本地的亲戚朋友,没有啥关系。在社交和经济圈方面,和老家已经划清界限了。
混得好的亲戚,防着你,躲着你。虽然表面客套,但是实际做法,不尽会客气。
我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去拜访一个表舅。
表舅的儿子在深圳开一个小公司,还在深圳买房。
到了吃饭的时候,表舅的儿子就离开家了,说是去一个朋友那里应酬。
其实,表舅的儿子,就是怕有亲戚请他帮忙,要去他的公司混。大家少见面,不聊天,也就少了类似的麻烦。
我还发现,一些在外地混得好的亲戚,基本上不来老家过年了。顶多是清明节来扫墓,也是来去匆匆,不打扰亲戚们。
“富不还乡”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亲戚们还是各自奋斗,心照不宣。
02
关于拜年:大部分的人都在应付,走一个流程。
明代的名人文徵明,在过年的时候,写《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那时候,名人之间拜年,流行写拜帖。相当于现在的明信片。
文徵明在家,收了很多的拜帖。
不得已,他也写拜帖,逐一回复,还派人去送。
哎,这一来一去,显然是很虚伪的,并没有实际意义。
生活在礼仪之邦,我们都喜欢礼尚往来。通过礼物的交换,得到一份人情;互相请吃饭,又一份人情。
很多人也会讲究,礼物要对等,并且不能重样。比方说,你送我一条鱼,我回你一包糖果。不能是你给我一条鱼,我回你一条鱼。
以前我们去拜年,会好好吃饭,甚至在亲戚家住一晚。
现在条件好了,家家户户有车,公路也修得笔直;很多亲戚到城里定居。
一个上午,开车出门拜年,能走五六家。送礼,回礼,红包来往,都完成了。彼此都没有说几句话。
这样一来,拜年就是一个形式而已,没有了真情实意。
如果是在一起吃饭,也是饭都没有吃好,就要离开了。毕竟,还有下一家要去拜访。
当拜年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大家就开始讨嫌了。但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
一些豁达的人,开始明说:“大家一起吃顿饭,互相不要拜年了。”话一出口,皆大欢喜。
想想,很多亲戚,一年都不联系,忽然在过年就冒出来。还有什么人情?不过是因为血脉,不得不应付一下关系。这也太寒心了。
03
关于帮助:偶尔帮小忙是可以的,但是亲戚不希望你比他还过得好。
俗话说:“亲人帮亲人,无亲帮来愁煞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的农村,亲戚互相帮助,农忙的季节就轻松多了。
家里有红白喜事,帮一把,借钱借凳子桌子,都不是问题。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亲戚是“嫌你穷,怕你富,恨你有”。
有一些平时关系好的亲戚,走动是比较频繁的,也会互相帮助,甚至借钱也不是问题。
稍微条件好的亲戚,会帮助条件不那么好的亲戚。但是你比人家过得更好了,这关系就不好处理了,人家会嫉妒你。
诗人查普曼说:“嫉妒犹如一只苍蝇,经过身体的一切健康部分,而停止在创伤的地方。”
如果你帮助一个人,他迅速就翻身,比你还富有。这就让你不舒服了。
毕竟人都是要面子,喜欢自己最强大的。
嫉妒一旦产生了,人开口就会“酸溜溜”。过年的时候,听到酸溜溜的话,是不是很难受呢?
反而是那些不很熟的人,帮忙一两次,也不看结果。以后相处也轻松。
亲戚是太知根知底了,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人心总有不平衡的地方。
04
马上又到过年了,你准备去走亲戚吗?要迎接哪一位亲戚来吃饭?
若是你和亲戚不是那么友善,还是随便走一个拜年的流程,不要留客吃饭为好。
一旦喝酒了,人管不住嘴,开口就错。
最好的亲戚关系,就是你不麻烦我,我也不麻烦你。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彼此少麻烦,社交如蜻蜓点水。
俗话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切都在变,亲情也如此。
千万不要用过去的老一套,对付今天的新局面。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孙权
把中国人写得这么丑陋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