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美国是万万没想到,中国不仅在芯片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近期在航空领域又下一城,中国国产大飞机不仅完成首飞,各国订单更是纷至沓来,让美国痛失万亿市场。更要命的是,欧盟还趁机在背后“捅刀子”,背刺盟友。中国大飞机有望进入全球航空吗?欧美为何突然决裂?
据媒体报道,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在上个月前往上海,对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进行审查,并在国际适航认证问题上获得“突破性”进展,有望在2025年获得EASA认可的适航证。如此积极反馈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C919距离迈向全球又近了一步。
首先简单科普一下适航证的重要性。根据EASA的流程标准,适航证的获得需要经过四轮检验,即:技术熟悉和认证基础、制定认证计划、合规性演示和技术收尾和颁发批准。EASA此次前往上海审查就是第三阶段的合规性演示,在此期间,C919展示了飞机的结构、发动机、控制系统、飞行性能等全方位的数据,让EASA对C919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终也给出了积极评价。
在中国大飞机问世之前,国际航空一直被美国波音和法国空客垄断,期间也有其他国家想要自研,但下场要么企业被打压到破产,要么就是无法获得国际适航证无疾而终。
虽然这是行业的恶性打压,但是没办法,这里面的利润太庞大了。以波音为例,一架波音737的造价为8000万美元,折算下来就是5.3亿人民币,更高端的747平均造价超过21亿人民币。过去我国没有能力制造国产大飞机,只能选择对外进口,截止到2023年底数据,我国拥有各式波音飞机1821架,算上后续维修成本在内,这就是美国对中国垄断的万亿市场!
然而中国也不甘心将钱财拱手送人,尤其是送给敌人,所以我国一直钻研该领域,试图打开缺口。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十年的钻研,几代人的心血,C919在2017年5月5日完成首飞,经过5年的严苛测试,于2022年12月9日像中国东航交付7架,截止到8月初的数据,这7架C919已经完成3133次航运班次,累计承运游客超过42万人。
中国制造一直是国际上的“传奇”,它不仅代表了无与伦比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更是“性价比之王”,所以C919在正式中国投入使用后,观察了一段时间的其他国家开始坐不住了,订单如雪花般飘向中国,截止到目前的订购数量已经超过1000架。
但就算有了如此优秀的数据,C919目前依旧只有中国适航证,没有美国FAA和欧洲EASA认可的国际适航证,就只能在国内大放异彩。这样的条款的确很霸道,但中国目前还没有制定所有规则的能力,所以只能努力获得美欧任何一方的认可。
美国方面是不用想了,那么EASA就是必须拿下的目标,而此次的审查很大概率是中欧之间的利益交换。短期我国吃大亏,但对长远发展大有裨益。最重要的是,这能加速美国波音的“死期”。
近些年来,波音制造的飞机不断出现重大事故,前几天特朗普的专机也出现了故障,这都意味着波音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且波音自己也不争气,数据统计显示,波音在今年第一季度交付的商用客机只有83架,同比下降36%,而空客却交付了142架,同比涨幅微弱,但确实正向发展。
既然波音自己不努力,空客这个几十年的“老朋友”自然联手中国打压一波,能够搞死波音就更好了。虽然有美国政府给波音兜底,但整个波音公司内部早就烂透了。
先是管理层的更换,忽视对客机质量的监管,包括大批量雇佣吸毒员工,对可能少装螺丝等零部件的严重质量问题熟视无睹,从而引发各种事故。从过去坚守的“工程师文化”到现在“圈钱的金融饕餮”,继续下去波音想不死都难。
当然了,欧盟这次背后“捅刀”美国,但也不排除后续欧盟“回心转意”,在最后关头卡中国脖子,敲诈勒索。所以我国可以期待EASA的认证,但也要做好最坏打算,事不可为至极就联合所有发展中国家制定规则,毕竟发展中国家才是全球贸易的主力,或许有很大机会逼迫美欧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