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幻汤幻影的捕影图成与写字绘画的立意创作》

彭克荣 2024-04-14 05:03:30

2023全民饮茶日,作者在南宋御街为市民作仿宋点茶演示。

一,一盏茶汤汤花变化,从 西晋杜育 "煥如积雪" 到清代乾隆“越瓯泼仙乳”,在这个过程中,在某一阶段所展示的茶变之变,是依据饮茶方式改变而变化的,而一盏茶汤的汤花变化分别存在于三个不同品饮方式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唐代的煮茶法时期。

第二个时期,宋代的注点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明代的烹点法时期。

三个时期相互交错,相互补充,互为发展。而毎个时期的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又留下了点滴印记。

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以唐代陆羽«茶经»为代表煮茶法所点化的茶汤汤花变幻。

唐 陆羽 《茶经·五之煮》:“凡酌,置诸盌,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从沬至饽,从饽至花,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一个一盏茶汤从水到乳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水乳交融,会出现水乳交融奇观,一条,甚至多条水乳交融线隨着外力的变化,时隐时现,构成一幅须臾散灭而隨时出现的图案,产生汤纹水脉之茶变之变的汤花变幻现象。

玉兔奔月

这种一盏茶汤在外力作用下,使茶叶内含物某些物质在状态和形态上发生变化,是在茶汤的沬……饽……花变化过程中汤纹水脉产生须臾散灭茶变之变的物理变化现象。

井龟望月。

唐代的文人墨客在诗文中也留下了汤花变幻的印记:

1.元 稹 : "碗转曲尘花"。

2.皎 然 : "箸碗聚生花"。

3.王 维: "箸处是莲花"。

4.白居易:

“瓯泛茶如乳,台粘酒似饧”。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5卢 仝:"白花浮光凝碗面"。

6.皇甫冉:“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赵佶«大观茶论»"注汤击拂"为代表的注点法所点化的茶汤汤花变幻。

《大观茶论》•点: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寘。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杭州亚运会亚运村开村日仿宋点茶演示

宋代文人墨客在诗文中留下了大量的汤花变幻印记。

如:

1.苏轼:“试碾露芽烹白雪”

2.吕愿中 : "茗碗已惊浮雪浪"。

3.蔡 襄 :"独对炎晖看雪花"。

4.欧阳修 : "试目向空看乳花"。

5.杨万里 : "吹作春风白雪花"。

6.赵 佶 : "捧瓯相近比琼花"。

试目向空看乳花。

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以明代朱权 :"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烹茶所点化的茶汤汤花变幻。

明.许次纾《茶疏》中专门有一章节•“烹点”:

“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盖或仰入,或置瓷盂,勿意覆之。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项,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吟坛发其逸思,谈席涤其玄衿”。

2.朱 权著«茶谱»,详细介绍烹点之法 : "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与啜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

3.黄龙德 : "烹点得应,云脚渐开,乳花沟面"。

4.张 源 : "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

5.文徴明 : "浅瓯吹雪试新茶"。

杭州亚运会亚运村仿宋点茶演示。

历史上对一盏茶汤"汤花变幻"的现象,没有图案,专著留存,现代只能参考古籍有关记载,用现代的茶品和物理方法去恢复,还原一盏茶汤的变幻现象。

这种在外力作用下茶汤上都能出现“幻汤幻影”现象,“纤巧如画”的“茶变之变”的变幻不受人们的意识控制。

《还有诗和远方》剧照。

二,“写字绘画”,这种受意识控制的创作,是现代饮茶方式及饮茶文化的创举。

在一盏可以喝的茶面上作有意识手工“写字绘画”,因为前无古人,不是创新,而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新的一页。

1.由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有钱有闲的“玩茶一族”有部份走进了烟馆,明清时期在少数人群中流行的“烹点法”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2.2013年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会举办第一届“南宋斗茶”大赛,把历史上可以喝的沬饽传承重新推上历史舞台,并邀周文棠先生为大赛用清汤在四盏茶汤沫饽上写上“南宋斗茶”一绝句。

3.从“滴水幻茶”到“滴水作画”。

用汤瓶在沫饽上形成图案,难度很大,必须用专用水瓶。这个瓶,唐叫执壶,《茶录》叫汤瓶,《大观茶录》叫瓶,《梦梁录》叫茶瓶,《茶谱》叫茶瓶,各个历史时期型制功能不尽相同,上城区茶研会的专家团队在试验中以“吸管滴水幻茶”获得了成功,(把吸管插入盛满开水的水杯,揑住上头,提起吸管,实施滴水操作)并在课堂上作以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滴水绘画”。

方鸣梅的“滴水幻茶”:

林吴杰的“滴水幻茶”:

徐志高的“滴水绘画”:

4.从用吸管吸沫饽下的茶汤和茶粉渣渣绘画到调膏绘画。

在滴水绘画的创作过程中,惊喜发现,吸管还可以吸出沫饽下的茶汤和不溶解于水的茶粉,用于绘画,绘出的图案也一改单色调为多色调。但吸管绘画还是难以掌控,于是有了在吸出的茶粉茶汤中加茶粉调制膏状,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调膏法”绘画。

徐志高“调膏绘画”:

林吴杰调膏绘画加滴水成画:

5.简洁、方便,富有创作空间的“调膏绘画”在第二届“南宋斗茶”大赛上亮相后得到了空前发展,吸管被迅速淘汰,绘画工具各显神通,有毛笔画的,眉笔画的,茶针画等绘画工具,一般一次创作会用到多种绘画工具。

施旭平用毛笔绘画:

6.茶汤点茶画面创作:

唐煮宋点,白居易结缘苏东坡。2017年6月2日下午,中茶院的茶艺课堂上首次把“茶汤点茶及画面创作”呈现在茶艺舞台。

不同时期的文化总有它的链结点和焊接点,找到了也许更为光辉灿烂,茶艺让杭州市的二位市长实现时空穿越,

浙旅院学生林吴杰、刘颖在中茶院报告厅作“唐煮宋点一盏茶”茶艺表演。

7.在历届斗茶大赛中,选手对“调膏作画”的茶粉膏作了大胆创新。

凡遇大赛,选手们的创造力超过你的想象,宋有百果龙凤绣茶,今用百果粉调膏绘画。画面五彩缤纷,特别是“美丽小茶人”大赛,孩子们把喜欢吃的水果,溶入一幅茶画,更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新创造。

2023.11.26第十一届《南宋斗茶》:有援疆老师叶娓在新疆阿克苏举办分赛场,组织了小朋友将加入“美丽小茶人”的赛项,溶入宋都杭州的美丽世界。

南宋斗茶新疆赛场:

草莓粉调膏也作画:

三,“写字绘画”受古代“幻汤幻影”启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跳出了“幻汤幻影”的范畴,形成了一套区别于古代的方法,手法、结果的创作方法和理论体系,二者无法而不可替代。

1.“蘸汤(膏)写字”与“注汤作字”。

古法注汤作字用水注下去会渗边,无法形成有规则的线和点,按杨万里的说法字“势嫖姚”,线条弯弯扭扭,很不正规,也很难看,这种随形的字形图案出来后,作者也不禁自问,我的字有那么难看吗?其实不是难看,而是“注汤作字”的难度极大。

杭州亚运会亚运村作“注汤作字”表演。

2.“蘸汤(膏)绘画”与“注汤幻茶”。

注汤幻茶的核心是幻,受其启发,在五代及宋代还形成了一个绘画流派,产生了一种中国画中特有的画技:“没骨画”,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有“没骨花枝”之称。

宋·洪刍把茶汤汤花变幻出的图像称:“没骨图”,图像边缘无勾勒现象,只是一种色差过渡。

箸点琼花。

古代的“注汤幻茶”是不用成图构思的随形图面,出来什么就是什么,图案什么都不象,但也“纤巧如画”。也称“捕影图成”试吃茶。

箸点琼花。

“蘸汤(膏)绘画”也有“没骨花枝”的手法与风格展现,这种“写字绘画”的风格虽然始出于茶界,今后必将形成中国画新的画技。

3.古人“冻作花”和“乳作花”的立体图案和“写字绘画”的平面图案。

由于宋人崇尚乳花多,点茶因乳花的堆积,从斗茶开始,茶汤表面出现了“立体动态画”,而吃茶的老饕们在斗浮斗色的基础上玩起了沫饽,用堆乳,泼乳,拨乳,采用推盏,旋盏,抛盏等等手法,把沫饽玩成各种花样,也出现了汤花,乳花,雪乳,琼花等等沬饽称谓。向你徐徐展开了中国茶史中乳花堆积的立体画卷。

下汤运匕

目前“写字绘画”的创作者们,正在突破平面作画的创作局限,以实现一种新的画法,在立体沫饽上作绘画呈现。

下汤运匕

“幻汤幻影”有着须臾散灭的特点,画面迅速消失,甚至秒失,你还看不清图像时轻舟已过万重山,“捕影图成”也需要把握时机,失败的可能远远超过成功,所以这也成为了点茶爱好者可望而难以企及的致命之处,在课堂上也是只能示范,难以教学。

幻汤幻影捕影图成与立意写字绘画创作,有着各自的特点,二者不可替代。

下汤运匕

四,结束语,

一盏茶汤的汤花变幻,是我国茶文化历史的伟大宝库,有待于我们大家去探索和认知,而今天的茶文化,更需要我们去溶入现代理念和元素,用新时代的创举去实现人茶共舞,去实现茶文化历史的延续。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在探索旧法“幻汤幻影”和创造新法“写字绘画”两个不同方向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脚印,在今后的中华茶文化史上有他们增添的一砖一瓦。

茶,伴随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进文明世界,茶与人类社会文明共生。

茶,也将伴随着我们走向未来,茶与人类生存文明共存。

2023全民饮茶日,作者在南宋御街为市民作仿宋点茶演示。

作者介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