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艘航母自己都‘难保安生’,还谈什么扛起国家的海上重任?”2022年12月22日,俄罗斯海军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在维修时突发火灾。虽然火势最终被及时扑灭,无人伤亡,但这艘饱经风霜的“苏联遗产”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西方媒体毫不留情地嘲讽,把它称作“漂浮危机”,甚至不忘扯上普京,多番调侃他坚持保留它的“执念”。可笑吗?也许吧。但这艘航母的故事,远比“笑话”复杂得多。
要谈库兹涅佐夫号的今天,得回溯到它的诞生细节。上世纪70年代,苏联决心追赶美国航母的雷霆之势。可惜的是,这个“后来者”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从二战后到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一直囿于反潜直升机航母和重型巡洋舰,迟迟没有突破航母的技术瓶颈。直到70年代末,面对美军核动力超级航母的强大海上威慑,苏联终于决定拿出点“压箱底”的绝招。
于是,“库兹涅佐夫号”诞生了——它是苏联历史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多用途航母,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可问题是,这艘航母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为了计算成本,苏联选择了常规动力设计,技术上赶工简化,许多部件甚至没有为后续升级留余地。它的设计师们希望它是一头能咆哮的海上巨狮,但现实却更像是一只“带着绷带的狮子”,咬人的同时自己割破了牙。
苏联解体后,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更加凄惨,几乎可以拿来写一部灾难剧集。从1991年落入俄罗斯手中开始,这艘庞然大物就像个被反复拖延修补的老机器,问题越来越多。1996年,它曾在试航时引擎熄火,差点漂流到北大西洋;2018年,唯一为它服务的大型浮船坞意外沉没;随后几年,它数次遭遇火灾和技术故障,不是漏燃油就是发动机失灵。
而这次2022年的火灾更是让人啼笑皆非。这艘最初被设计用来打出“苏联超级强国”旗号的航母,如今却窝在船厂里修修补补,苦熬日子。有人戏称它是“海上的玻璃人”,摔不得,碰不得,却又卖不得。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还要死死抓着它不放?
说到底,这是个情感与现实交织的纠结话题。从感情上讲,库兹涅佐夫号承载着苏联航母梦的延续。对俄罗斯而言,这艘航母的存在意义,早已超出了它的实际军事价值。在普京推动的“新时代强大俄罗斯”构想中,这艘航母是民族自豪感的一部分——即便它退役,也不可能以“大甩卖”的方式流入其他国家手里。
但国际舆论却没少讽刺普京的坚持。一些西方媒体觉得他“用情太深”,戏称这艘航母是“俄罗斯海军的笑柄”,甚至有人拿它与中国的辽宁舰作比较,认为普京应该学学乌克兰“断舍离”的魄力,把它狠狠甩掉。可笑吗?问题是,俄罗斯真的有选择吗?
谈到辽宁舰,就不得不提它与库兹涅佐夫号“同根生”的故事。苏联解体后,与库兹涅佐夫号如出一辙的另一艘航母——瓦良格号,被划归乌克兰所有。然而,与普京坚持保留库兹涅佐夫号不同,乌克兰在90年代因财政危机狠狠做了个“断尾求生”的选择:出手瓦良格号,将其卖给中国。中国则通过长期改造,将其升级为如今的辽宁舰,一跃成为亚洲航母发展的成功案例。
对比来看,库兹涅佐夫号像个“留守老人”,风雨中蹒跚,而辽宁舰呢?早已从老迈的“废铁”中焕发新生。不管是技术能力还是执行任务,中国的辽宁舰都证明了一点:真正高效的战略决策,不在于守旧,而在于如何抓住转机。
其实,不只是俄罗斯面对航母转型难题。冷战后的世界,各大强国对“海上巨无霸”的态度差异鲜明。美国不必说,它是唯一一个持续投入巨资维持航母霸权的国家;英国,自二战后一路挣扎,直到进入21世纪才迎来“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复兴。至于新兴的中国航母梦,则是以低起点快速累积经验,终于形成如今的“双航母编队”。
俄罗斯呢?它显然掉队了。无钱造新舰,也无力维护这艘老航母,但却始终下不了抛弃的决心。
说到底,库兹涅佐夫号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趋势——传统航母的尴尬定位。在无人装备、高精度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航母这样的大块头,正在逐渐丧失其全面优势。它们现在更像一种“浮动的象征”,一面用来展示国力的旗帜,而非单纯为了参战。
从未来军事需求的角度来看,库兹涅佐夫号显然已落伍太多。问题在于俄罗斯是否真的愿意承认这一点。毕竟,承认一艘航母的落伍,也是在承认过去梦想的破产。
有人说,库兹涅佐夫号是苏联海军遗留下来的“遗产”,也是今天俄罗斯的“镜子”。镜子里,是过往的辉煌,也是现实的无奈。让它真正退场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它承载的那段大国历史和国家情感,却不会轻易消散。或许,它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能航多久,而在于它曾经撑起过一大片海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