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对大陆的称呼骤然改变,岛内局势再次掀起波澜。这种“翻脸式”的表态背后,究竟是谁在推动?未来又将如何收场?
美国态度转变,台当局陷入恐慌特朗普政府的一句话,把台当局的“美梦”砸得粉碎。科尔比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不讳:台湾并非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这句话就像一记重锤,敲醒了那些沉迷于“美军必援”幻想的“台独”分子。过去,台当局以为自己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棋子”,但如今,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只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弃子”。
尤其是台积电的案例,更是让岛内人心惶惶。这家被誉为“护台神山”的企业,正在加速将核心产能迁往美国。3月初,台积电宣布追加1000亿美元在美国建厂,这一消息让不少台湾人感到寒意。有人戏称:“台积电还没被大陆收复,就先被美国搬空了。”这种冷嘲热讽的背后,是岛内民众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台湾正在失去它所谓的“战略价值”。
赖清德的“绿恐”政策,能撑多久?在岛内政坛乱斗和外部压力的双重夹击下,赖清德选择了最为激进的一条路。他不仅把大陆称为“境外敌对势力”,还一口气推出了17条限制性规定,几乎把所有与大陆有联系的人都打上了“颜色标签”。这些政策看似强硬,但实际上暴露了赖清德的焦虑和无助。
比如说,恢复军事审判制度,这明显是为了加强对台军的控制。可问题是,台军士兵真的会因为这一点而士气高涨吗?恰恰相反,很多台军界人士早已认识到两岸军事实力的悬殊差距。他们中的不少人原本希望通过媒体发声,呼吁和平解决两岸问题,但现在却被赖清德的“封口令”堵住了嘴。
更讽刺的是,赖清德的这些举动不仅没有团结绿营,反而加剧了内部矛盾。绿营内部的赖系与非赖系之间的内斗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谁是真正的领导人”的争论。这种分裂局面,进一步削弱了台当局的施政能力。
---
“台独”幻想破灭,未来何去何从?面对大陆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以及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台独”势力的幻想正在一步步破灭。然而,赖清德等人并没有因此反思,而是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试图通过制造“绿色恐怖”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压制一些理性的声音,但长期来看,只会加速其自身的灭亡。
回顾历史,无论是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国家,还是近年来一些分裂主义地区的失败案例,都证明了一个道理:靠外部势力支撑的分裂主义注定无法长久。更何况,大陆对于统一的决心从未动摇,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也已经让任何试图挑衅的行为变得代价高昂。
结语:统一大势,谁也无法阻挡赖清德的种种操作,不过是一场困兽犹斗的闹剧。他试图通过煽动仇恨、制造对立来转移岛内矛盾,但这只能让局势更加紧张。而真正决定台海命运的,不是赖清德的17条规定,也不是特朗普的一时态度,而是两岸人民共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正如国台办所说,统一大势滚滚向前,任何企图逆势而行的人都将被历史的洪流吞没。无论台当局如何挣扎,他们终究无法改变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赖清德还能玩多久?而岛内民众又是否愿意继续陪他一起走向悬崖?
开心
台独分裂分子本来就是叛宗离祖的敌人,既然赖清德口中说出来,那有什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