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在看《甄嬛传》。
这部剧真的很神奇,每回看都能发现一些细节,解开很多谜团。关于甄嬛当初是不是真的不想进宫这个话题,争议真挺多的。
而认定她口是心非的声音,占了大多数。
根据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一份选秀档案记载,一次选秀,会有8000名秀女参加,最终只有8人能入选。
甄嬛那次的选秀,最后入宫的小主也是8人,由此推算,甄嬛参加的选秀也是8000个秀女应选。
所以,持甄嬛“不想进宫是口是心非”这种声音的立场,无非是甄嬛能从众多秀女中脱颖而出,成了8位小主中的一个;最后还在宫斗中成了最大赢家,要说甄嬛没有一点原生权欲,谁相信?
跨越时间线再去分析人物行为,确实也能更全面看清人物性格。
但,若这样认定甄嬛不想进宫是口是心非多少有点不公,毕竟此一时,彼一时。
人,都是在时间的洪流中,遇到很多不同的人和事之后,才渐渐变得不同的。
要回答甄嬛是不是真的不想进宫,我觉得不应该看钮祜禄·甄嬛,而应该看见的是17岁时的甄嬛。
甄家无子,身为长女,甄嬛是有将甄氏一门的荣辱,当成自己的责任的。
在那个时代,进宫,确实是一个女子能靠一己之身光宗耀祖的捷径。
认为甄嬛口是心非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她拒绝了承诺会事事以她为重的温太医,却许愿要嫁与世间最好的男儿。
除了九五之尊,世间最好的男儿还能是谁?
于是,最终斗倒了华妃,斗倒了皇后的甄嬛,便成了明明一心想要权势,却一边假装清高的人。
可我真觉得,钮祜禄·甄嬛真的不是17岁的甄嬛。
人是同一个人,但却是两种心性。
17岁的她,是真的希望被撂牌子,是不愿走进那道宫墙,将自己的一生都困于那四方城中的。
因为,后宫的争斗,在甄家并不陌生。
甄家与温家是世交,温实初的父亲当年就因卷入一场宫斗而被牵连,差点丢了性命,是甄远道相救才活了下来。
甄远道或许未卷入过后宫争斗,但在官场汲汲营营多年,他耳闻的自然也不会少,从温家听过的黑暗之事想必更为惊心。
甄嬛中选,锣鼓炮仗声虽然响彻甄家上下,但甄父甄母更多是难过不舍大于喜悦。
所以,甄嬛不想进宫,并不难理解。
有人说,若不想进宫,甄嬛大可以让温太医开个方子,病一病。关这一点,其实跟温太医说可以嫁与他,就可以不进宫一样。
“只是我不去应选,迟早也是玉娆,家中无子,女儿还能不孝吗?”
对甄嬛来说,应选并非无解,只是对甄家来说,进宫是躲不开的路。
因为知道躲不掉,所以,希望被撂牌子是真的,只是甄嬛也并不十分抗拒进宫。
尽人事,听天命,就是她的态度。
殿选那天,夏冬春为难安陵容,众人都不敢相帮,但甄嬛上前了。
夏冬春听到她是大理寺少卿之女,并不惧,却问了一句:“你自负美貌,以为必然入选,就可以指使我吗?”
眉庄也说:妹妹今日打扮得好生素净,可以细看起来还是个美人坯子。
入宫后,新进嫔妃第一次拜见皇后时,甄嬛特意嘱咐浣碧给自己梳了一个寻常发髻,衣衫还是素净为主。
可华妃说她“仍难掩姿色”。
可见,甄嬛的美貌,根本不是一身衣衫能掩藏的。
所以,那些说甄嬛若不想进宫,就应该打扮艳俗,何必在争艳的百花一身素衣,反倒显得出挑的话,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况且,身为甄家长女,她敢让自己如此不体面被淘汰掉?
在殿前,为了让自己落选,甄嬛是努力过的。
举止端庄的眉庄,记着家中长辈叮嘱“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皇上对她“只看过两本书”略感失望,但太后却亲自开口给眉庄留了牌子。
这时候,但凡有点脑子的,都知道太后喜欢什么样的儿媳,可甄嬛一开口就是蔡伸的“嬛嬛一袅楚宫腰”。
太后才表态“女子无才便是德”,你这会就卖弄起风月之词,合适吗?
只怕连夏冬春这样“蠢笨”的都知晓不合适!
可甄嬛就这样做了,她想的就是与眉庄有个鲜明的对比,令太后看不上。
还有人说那太后试探的时候,她何不像孙妙青那样失仪一下,不要那么端庄稳重,不就顺利回家了吗?
可大家看到孙妙青被拖下去时的一脸惊恐吗?
她的下场,不是回家另嫁他人,而是终身不能出嫁,在那样一个父系社会,一个女子要如何活下去?
试问,甄嬛真敢殿前失仪吗?
对她来说,猫再可怕,也可怕不过皇权!
猫能伤及的只她一人,可皇权,会令甄氏一族万劫不复。
甄嬛就算不想进宫,也不敢拿甄氏一族陪绑;何况,自她一抬头,那张纯元脸被皇上一看,进宫就是她唯一的路。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说眉庄心性高,可甄嬛从来就是个不想辜负了自己的人。
她的心气,堪比能建功立业的男子。
为了一个男人而争来斗去,很难会是一个17岁女子的梦,更不会是甄嬛的梦。
只不过,中选之后,成了后宫众多妃嫔中的一个,是再也躲不掉的命运,甄嬛的心态是有了变化的。
这一点,恰是她的性格决定的,遇事就往后退,从不是甄嬛会做的事。
殿选结束,出宫时,她回头望向通向皇宫的长道,望见的何尝不是她将会在那四方城中漫长的一生。
有点迟疑,却已接受,且接受中还略带着一种即使这样,我也要把日子过得鲜亮的心劲。
17岁的甄嬛,不是钮祜禄·甄嬛,但那时的她,一样是个要强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