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创业当“包工头”:他的机器人如何帮中东富豪建豪宅?

发现创意科技 2025-02-20 23:57:20

那天早上,迪拜码头的施工现场格外忙碌,一排穿工服的人站在墙边,目光死死盯着一台橙黄色的机器。

这台机器身形不大,却在现场负责关键任务:抹灰。

一旁的建筑工人交头接耳:“这玩意儿真能干得比人强?

”有人表示怀疑,也有人满是期待。

而机器旁边的一个人,则更像“包工头”模样,戴着安全帽,推着小推车满工地跑。

他叫梁衍学,是这台机器背后的主创,也是一个曾经的海归博士。

从顶尖研究员到建筑机器人老板的转型

梁衍学的故事,要从他的留学与职业起点开始讲。

他曾是日本发那科公司的首席研究员,这是全球顶尖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之一。

一切听起来都在机器人行业的“主赛道”上顺风顺水。

他本可以留在发那科,但他却选择回国投身到一个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的方向——建筑机器人。

为什么会是建筑?

在机器人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梁衍学,逐渐嗅到一个痛点:虽然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等领域已然成熟,但在建筑工地,这一行业的自动化水平仍然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

尤其是像抹灰这样的工序,即便是熟练的工人干起来也辛苦不已。

耗费体力,逆重力作业,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梁衍学看准了这个机会,许多高难度而枯燥的工序,如果由机器人完成,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终于,2020年,梁衍学成立了蔚建科技,开始专注研发建筑领域的智能化产品。

这份事业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

抹灰机器人智能作业效率如何超越14倍?

研发抹灰机器人可不是躲在实验室中就能完成的事情。

梁衍学和他的团队深知,要让机器真正“会干活”,他们必须下工地,和工人们并肩“打拼”。

比如,要完成一个标准的抹灰,墙面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都要求误差极小。

砂浆怎么涂才能均匀?

机器怎样才能“顺着墙”抹,而不偏不倚?

这些问题,“大工师傅”或许能做好,但他们的经验无法直接复制到机器上。

于是,研发团队干脆直接当起了工人,推小推车,扛水泥,一点点研究什么样的肌肉动作用得多、耗费时间少。

他们总结出一个简单却关键的规律:在抹灰过程中,机器施加的压力必须保持在30公斤——这才是保证凝结力和抹灰质量的黄金参数。

一次次调试与实验后,蔚建科技的抹灰机器人终于达到了成熟状态:一天能完成700平方米的抹灰任务,而这相当于14个人工的效率!

不仅如此,在质量方面,这款机器人也不失水准。

施工后的空鼓率(抹灰后出现空洞的概率)几乎为零,远低于人工操作的平均水平。

在建筑行业,这种数据是令人欣喜的突破。

建筑工艺数据化:博士团队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

但仅仅做到效率高、质量好还不够。

要将大工们的手艺转化为机器操作的流程化、参数化,才是真正的挑战。

梁衍学团队里有人笑称,自从做了这份工作,他们彻底成了“包工头”。

比如,团队中的CTO毛家振,一个文质彬彬的海归博士,在工地上顶着烈日推着砂浆,皮肤晒黑了好几度。

梁衍学甚至曾开玩笑:“别告诉我妈我干这个,不然她该觉得我浪费了读书的功夫。

笑归笑,困难还是实实在在的。

他们把大工师傅的工作方法一点点拆解成具体的操作环节,再用传感器、数学建模、算法优化去实现让机器“感知”工作状态的能力。

比如,砂浆的厚度、粘度要实时调整;机器摆臂的角度、速度都要单独控制。

一个小细节没到位,最终效果就会差之千里。

梁衍学说,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向普通人学习”的谦逊,也是“让技术服务行业”的实践。

最终,他们成功推出抹灰机器人,并得到了中东客户的认可。

中国建筑机器人在中东市场的突破之路

梁衍学的第一批机器人交付,不是在国内,而是在阿联酋的迪拜。

中东地区对建筑质量和工期的要求极高,而蔚建科技的产品,一台机器一天的抹灰面积是普通人工的十几倍。

于是,当地的豪宅开发商对这项技术非常感兴趣。

不过,在项目推进时,文化上的沟通与协作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阻碍。

例如,施工工序需要重新调整以适应机器人的效率,但这对一些长期习惯传统方式的工人来说并不容易接受。

梁衍学和团队频繁飞往项目现场,跟进每一个细节,甚至亲自教授新一代机器人操作工使用方法。

从迪拜到新加坡,再到香港,蔚建科技的建筑机器人逐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

梁衍学对远期目标并不含糊:“国内环境复杂非标,反而是海外更加适合建筑机器人发展的土壤。

结尾:技术让平凡更有意义

梁衍学常说,他做的事情并不只是“造机器人”,更像是在改变一种行业习惯。

机器人不是要取代人,而是帮助人完成那些最累、重复性最高的工作,让他们有机会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这段创业旅程,让人看到技术在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带来的可能性。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不只是建筑行业,更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都会迎来新的转折。

而这些改变,不是机器人的胜利,而是技术和人类智慧的真正握手合作。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接受这些“变化”,也许正是迎接未来的一堂必修课。

0 阅读:11
发现创意科技

发现创意科技

科技赋能生活,发现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