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那个“高考得零分”轰动一时的徐孟南,现如今怎么样了?

言话古今 2024-08-29 18:48:40

我真的很后悔,如果当时有人劝我,自己也许不会交白卷。——徐孟南

2008年,高考零分的徐孟南因其极端的抗议方式一时成为社会焦点,本希望通过交白卷引发对教育制度的反思。

然而,现实却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踏上艰难的打工之路。

十三年后,徐孟南的名字再次被提起,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错失青春的反思和追求,也即有了开篇所说的一句话。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徐孟南的叛逆之路

徐孟南出生在安徽省蒙城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就感受到父母对他寄予的厚望。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靠种地为生辛勤劳作,但收入微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父母始终相信,知识是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途径,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他们在再困难也要供儿子读书。

初中毕业时,徐孟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里的重点中学,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全家人的骄傲。

进入重点中学后徐孟南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学校汇聚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教学设施相对先进,校园内绿树成荫,充满求知的氛围。

教师经验丰富,课堂上充满讨论和互动,学生们被鼓励积极思考。徐孟南初到学校时,对这一切感到新鲜而兴奋,暗下决心要在这里努力争取考上名牌大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孟南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高一时还依旧保持着优异的成绩,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完成作业。

高二时逐渐接触到一些批判性思想的书籍,这些书籍讨论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及高考制度的弊端,批判应试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压制,观点深深吸引徐孟南。

他开始思考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思考它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他实现梦想,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他的成长。

与此同时,阅读范围的逐渐扩展,也让他涉猎更多关于社会改革、教育理论的书籍和文章。

书本上的理论激发徐孟南的思考,开始质疑自己所学的内容,质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否真的适合所有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囿于教室的四壁之间,失去探索世界的机会。

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徐孟南萌生创建自己教育理念的想法,认为教育不应仅仅是应付考试,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思来想去把这个想法命名为“三人行教育理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教育体制的变革。

课余时间徐孟南开始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教育问题,翻阅许多相关书籍,从中找到解决中国教育困境的方法。

甚至开始尝试撰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建议,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被更多人了解,还给教育部门写信,向专家学者求教,试联系一些知名人士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现实并没有如他所愿,这些信件大多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但也激发徐孟南的叛逆之心,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让更多人听到他的声音。

他对教育制度的批判越来越深入,认为当前的高考制度是问题的根源之一,无法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于是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高考中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以此唤起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关注,想法逐渐形成并且愈加坚定。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学校的教学节奏变得紧张起来,老师一再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家长们也不断为孩子打气,期望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

2008年高考如期而至,考场内所有考生都在紧张答题奋笔疾书,争取在这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徐孟南却没有按照通常的方式答题,静静地坐在考场的角落没有动笔,而是在答题卡上随意涂画,并在空白处写下对教育制度的看法和“三人行教育理念”的主张。

高考零分事件的后果

高考的成绩很快公布,徐孟南果然以零分的成绩引起轰动,媒体迅速捕捉到这一极端的行为并进行大肆报道。一夜之间,徐孟南的名字传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新闻报道铺天盖地,有人认为他是勇敢的改革者,也有人认为他是愚蠢的年轻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未来。

面对汹涌而来的社会舆论,徐孟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媒体的报道让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可这种关注并非他所期望的那样。

原因也很简单,在那个时候高考是很多穷苦孩子最好的出路,可他却将这个机会放弃。

许多人嘲笑徐孟南的举动,认为是在自毁前途,他原本期望通过高考零分事件唤醒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反思,现实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许多。

他的家庭也陷入困境,父母本来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家庭的命运,如今却因为高考交白卷的举动备受打击,周围的亲朋好友还投来异样的眼光,指责徐孟南不懂事辜负父母的心血。

高考零分事件的热度逐渐消退,徐孟南和家人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愿意录取他,彻底失去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读大学的梦想,独自面对社会的残酷现实,由于没有大学学历、缺乏技术和经验,徐孟南的就业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先后尝试多种工作,只能做一些体力劳动和低薪工作。

曾在电子厂做过流水线工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而枯燥的工作,工作环境嘈杂,空气中弥漫着机器的轰鸣声和金属的气味,每天工作结束身体被疲劳压垮,时常感到无力和困顿。

繁忙的工作中徐孟南时常会看到一些年长的工友,他们的身体因长时间的劳作而早已不堪重负,因积劳成疾不得不提前退休,深刻体会到没有学历和技能在社会底层生活得有多么艰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曾经的高中同学,对方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生活稳定且体面,谈吐间透露出自信和从容,与徐孟南现在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学还谈到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以及现在工作中的成就和规划,而他只能静静地听着内心感慨万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思考,徐孟南决定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深知无法回到过去,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重新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社会上有成人高考这一途径,可以让像他这样的人重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徐孟南已经不再年轻,却决心通过努力来弥补曾经的遗憾。

再次进入学校弥补遗憾

2018年徐孟南报名参加成人高考,这次机会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工作之余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丝毫没有当年的懈怠与杂念。

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重新学习那些曾经熟悉但已逐渐遗忘的知识,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找回学习的状态,在2018年的成人高考中取得270分的好成绩。

成人高考的满分是300分,他的这270分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最后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

徐孟南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三年的时间匆匆而过,他并没有满足于大专学历,取得文凭后又决定参加专升本考试,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技能,2021年考上安徽艺术学院。

又是三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如今的已经完成学业,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开始在上面发布自己的经历等等,与之前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和不同。

回想当初的事情,徐孟南说:我真的很后悔,如果当时有人劝我,自己也许不会交白卷。

然而,在高中时期、高考之前曾由许多人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好好高考,只是因为他被自己极端的思想所蒙蔽,没有听进去罢了,经过社会的毒打才幡然醒悟。

徐孟南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冲动与成长的真实写照,也是现代许多学子的情况,其实高考制度的确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它也是现在底层人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

考上大学或许不能改变的你的命运,但当你面对命运时却能够多出来一些选择,少一些感慨和不甘。

0 阅读:23

言话古今

简介:世界故事集,每日一更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