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我赶集那天,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冬日早晨。
可就是这样一段普通的经历,却成了我们心中的记忆和牵挂。
我的小舅,比母亲小9岁。
他生前是个特别让人喜欢的人:高高的个子,总挂着笑容。
小时候,家里穷,小舅经常来看我们,还带来烧饼、糖果这样的“小奢侈品”。
小舅待我就像亲生女儿,尤其是在我五岁时摔伤之后,他和舅妈毫不犹豫拿出结婚用的钱,送我上医院看病。
母亲说,舅舅虽然出钱,但舅妈的支持才可贵。
换成别人,也许会因为自己的婚礼如此寒酸而生气,但舅妈没有半句怨言。
母亲对这段往事记忆深刻,总和我提起:“咱们欠你小舅和舅妈一个恩情。”可天不遂人愿,小舅结婚没几年就生病去世了,舅妈年纪轻轻,还没有孩子,只得改嫁。
从此以后,这个曾经给了我们深厚情谊的女人,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走不动,她也没回来。
整整七年,我们没有再见过一面。
那次意外的相遇,是我和母亲去赶集的时候。
母亲要买点水果给奶奶补身体,正站在摊位旁挑香蕉,我听见后面有孩子的哭声传来。
循声看过去,一个甘蔗摊旁站着两个穿得单薄的孩子,一个坐在架子车上,一个手拿甘蔗根嚷嚷着想吃热包子。
他们的母亲忙着削甘蔗,没有抬头安慰。
母亲听到那个女人的声音后愣住了。
她迟疑地走过去,轻轻叫了声:“素梅?”舅妈听见后转头,显然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母亲:“大姐!
就这一声“大姐”,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听着熟悉又陌生的称呼,那些隐藏多年的感情突然全涌上了心头。
舅舅不在了,可舅妈还记得当年的亲情,还在喊这一声“大姐”。
这七年里,舅妈又多了两个孩子,也经历了生活的风浪。
听大女儿的说法,舅妈丈夫常年生病,所有家里开销都压在舅妈一个人身上。
为了能赚点钱,她冒着寒风带着孩子们上街卖甘蔗。
母亲看着两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摸出身上的钱,带着他们去买包子,还挑了两件棉衣。
看到两个孩子换上新衣服那副开心模样,母亲的心也轻了一些,但她的眼眶却总是红红的。
回家路上,母亲问我:“小梅,你说素梅是不是也是在报答当年的事?
其实,这问题已经不需要回答。
恩情本就不分谁欠谁,那七年,舅妈可能有自己的难处,但她始终把我们当亲人,也是因为这份深深埋在心里的感情。
第二天一早,母亲和父亲去做了件从没和我商量过的事。
他们拿了1000块钱去舅妈家里,跟她聊了好久,把钱硬塞给她。
母亲说:“小舅都不在了,可咱和你还得是一家人。
现在我们条件好了,你就别跟我们客气。那时候,1000块对于舅妈家用来说,确实是雪中送炭。
从那以后,舅妈再没有回避我们每次的邀请,也不会总想着把欠的还清。
我们家变得再熟悉不过,而她的孩子们管我母亲叫“大姑”。
父亲也常提醒我:“小舅虽然不在了,但咱们不能断了跟他们的关系。
其实不只是小舅,舅妈,她们的孩子们,还有与她们一同携手走过坎坷时光的善意和努力,才维系了这些年的感情。
有人说,人要讲因果,其实亲情真正的因果根本藏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需要大声张扬。
小舅和舅妈曾教会我们什么是无私的付出,而母亲也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了她们的结晶。
那些甘蔗摊似的生活艰难,总会有一天换来甜的果实。
而我们的感情,藏在寒冬的包子里,也藏在舅妈一声“大姐”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