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与帝国主义压迫的双重危机中。
广西作为西南边陲,桂系军阀与蒋介石集团矛盾激化,中共抓住这一契机,派遣邓小平(化名邓斌)、张云逸等秘密进入广西,以统战方式争取俞作柏、李明瑞等国民党左派将领的支持。
起义前,邓小平已主导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成立红七军。
龙州起义(1930年2月1日)旨在扩大左江革命根据地,与右江连成一片,构建稳固的西南革命屏障。
一、红八军的诞生与左江根据地的建立1930 年 2 月 1 日,广西警备第 5 大队和龙州工人赤卫队、农民赤卫队共 2000 余人,在龙州举行武装起义。
起义部队迅速占领龙州县城,解除了反动武装,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 8 军,俞作豫任军长,邓斌兼任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 7 军、红 8 军总指挥。
当日,还成立了中共左江特别委员会和左江革命委员会,王逸任书记兼主席。
接着,分别在龙州、凭祥、养利(今属大新)、祟善(今属祟左)等 10 余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龙州起义的成功,使左江地区成为继右江根据地之后,又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与右江根据地遥相呼应,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在广西的统治。
二、悲壮失败:敌军围剿与历史教训起义后,受“立三路线”影响,主力北上围攻南宁,导致根据地空虚。
1930年3月,桂军重兵压境,龙州失守,红八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余部400余人突围至右江,与红七军会师。
多维透视起义得失(1)开创性贡献统战典范:成功争取李明瑞(原国民党上将)加入革命,证明“兵运”策略可行性;
边疆治理:在壮族占85%的地区推行壮文教育,比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20年;
国际斗争:首次将反帝斗争从口号转化为具体行动,影响波及东南亚。
(2)现实困境解析地理局限:龙州三面环山,经济落后,难以支撑长期割据;
路线偏差:盲目执行“攻打中心城市”指令,背离游击战原则;
民族隔阂:未彻底解决土司残余势力,部分头人暗中勾结敌军。
精神不朽,传承至今龙州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如星火照亮了西南边疆的革命之路。
90多年后,当我们在崇左的喀斯特群山中追寻红八军的足迹,更能理解:
历史的宏大叙事,始终由无数个体的信念与牺牲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