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莱特 Colette》是一部2018年的英美合拍的传记电影,由什·韦斯特摩兰执导,凯拉·奈特莉主演。这部电影根据法国著名女作家Colette的生平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她从一个乡村少女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作家的过程,以及她与丈夫Willy之间的爱恨纠葛。
电影中的风景描绘了法国的美景,你可以看到塞纳河和埃菲尔铁塔。角色的服装也是法国风格的,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装风格。电影的对话是法语的,你可以理解红磨坊的拼写以及人物流畅的法语表达。然而,如果不考虑字幕中提到的年份和地点,你可能会误以为自己观看了两个小时的简·奥斯汀小说。
当两位主演用英伦口音朗读他们自己写下的法文句子时,我确实无法相信这是一部关于法国偶像的传记电影。它太过英式!
导演聪明地选择了Colette从18岁到34岁的人生阶段,从她初到巴黎到与丈夫决裂的经历来进行创作。在这16年里,她离开家乡,自然而然地来到繁华的都市;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成长为一个迷人自信的女人;在纯粹的写作中发现自己的才华,并将其演变为成熟的创作;她对丈夫的热爱和崇敬逐渐变为清醒的放弃。这段时间提供了太多的素材可以发挥,太多的主题可以探讨。然而,可惜的是,电影变成了简单的叙述,用大量篇幅描绘了Colette的生活片段,她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和谁说了什么话,却看不到她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无论是决定要求丈夫在书上署上自己的名字,还是简单地决定是否去见感兴趣的女人,影片中这些个人的决定都是在他人的参与下做出的。朋友说我知道你才是真正的作家,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作品;母亲说你应该离开那个男人,因为他只会拖你的后腿;丈夫说你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邀约,因为显而易见她只对你有兴趣。但是Colette自己的思考呢?电影并没有给予停顿或留白的机会,让演员的内心活动展现出来,作为观众,我也无法感受到这个女主角内心的波动,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整部电影中所有的探讨都显得表面化,因为这个女人最激励人心的独立思考被剥夺了,她的所有独特性也因此消失了。
我非常喜欢电影结尾前Keira与丈夫对话的场景,她质问眼前这个愚蠢而肤浅、急功近利的男人,为什么他把自己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在这段长镜头中,聚焦在Keira的脸上,当她以充满情感的语气念出这一大段独白般的对话时,随着她语调的起伏,你可以感受到她内心复杂情感的宣泄。在这一刻,她成为了Colette。这短短几分钟的场景胜过前半部分的无数镜头。
然而,除此之外,我仿佛仍然看到了100多分钟的伊丽莎白,仍然是那个带着英式倔强和聪明才智的伊丽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