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部分关键技术、设备和材料领域仍存在对欧美国家的依赖。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关键技术的自主化进展高效电池技术
TOPCon技术:中国企业在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的量产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该技术的核心专利仍部分掌握在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等欧洲机构手中。
HJT技术:异质结(HJT)技术由日本三洋(现松下)研发,中国企业在银包铜工艺和量产效率上取得突破,但关键设备(如PECVD)仍需进口瑞士梅耶博格等企业的产品。
BC技术:背接触(BC)电池技术尚处于产业化初期,中国厂商正加速研发,但核心工艺仍依赖国际技术积累。
设备与材料
PECVD/ALD设备:用于高效电池生产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和原子层沉积(ALD)设备,主要依赖瑞士梅耶博格、德国Centrotherm和荷兰ASM International等企业。
银浆与靶材:高端银浆技术由美国杜邦、德国贺利氏主导,而透明导电膜所需的靶材(如ITO)则依赖日本日立金属和美国霍尼韦尔。
EVA胶膜:封装材料的高端市场仍由美国STR(三井化学)和日本企业把控,中国厂商在低端领域已实现国产化。
二、软件与设计工具的依赖EDA软件
光伏系统设计和仿真工具(如美国Keysight、德国PVsyst)仍依赖进口,尤其是在电池结构优化和电站设计领域。
美国对EDA软件的出口管制(如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对中国光伏技术研发构成潜在风险。
专利与标准
部分高效电池技术(如PERC、HJT)的早期专利仍由欧美企业持有,中国企业需支付专利授权费用或通过技术合作规避限制。
三、国产替代的进展与挑战设备国产化
中国企业在激光切割、硅片制造设备等领域已实现突破,如大族激光、晶盛机电的设备逐步替代进口,但高端设备(如ALD)仍依赖外企114。
2025年,中国光伏设备企业数量占全球近40%,但技术密集环节仍需追赶。
材料自主化
银浆领域,聚和材料、帝科股份等企业通过铜浆技术降低银耗,但高端银浆仍需进口。
硅料环节已实现高度自主,中国多晶硅产能占全球95%,但部分高纯度硅料仍依赖进口技术。
垂直整合与成本优势
中国光伏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如通威、隆基)降低综合成本,组件成本比欧美低20%-35%,但技术迭代仍需国际协作。
四、未来技术趋势与竞争格局N型技术主导
TOPCon预计在2025年成为主流技术,中国企业在量产规模和效率上领先,但核心设备仍需进口。
钙钛矿叠层电池被视为下一代技术,中欧美企业均处于研发阶段,中国在GW级产线布局上领先。
全球供应链博弈
美国通过《削减通胀法案》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进入北美市场,同时推动本土供应链建设,但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原材料和组件的依赖。
欧盟计划通过“绿色新政”分散供应链,但2025年中国仍将供应全球80%以上的光伏组件。
总结中国光伏产业在制造规模、成本控制和垂直整合方面已形成全球优势,但在高效电池技术专利、高端设备、关键材料(如银浆、靶材)及设计软件等领域仍部分依赖欧美。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如TOPCon 2.0、钙钛矿)和国产替代深化,中国有望进一步减少对外依赖,但短期内需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应对供应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