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合成营未来基层防空火力设想

豆豆评过去 2024-02-04 17:35:42

关于未来的连属防空火力

在最近合成营的讨论之中,大家最集中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随着无人机的发展,合成营除了加强无人机力量之外,也要强化自身的防空火力。毕竟既要有矛还要有盾,打得狠也要防得住才行。

一、关于合成旅防空火力的配置

这样一来,防空火力如何配属就是个大问题了。特别是最现实的一点是:除去成本高数量少的防空导弹、以及目前还只能少量试装的定向能武器之外,究竟在合成营里配属什么样的防空炮,才能挡住未来海量的无人机蜂群呢?

在我军以往的配置中,野战防空主要是靠红旗7、红旗17等防空导弹。在近些年无人机威胁大增之后,又装备了CS/SA5、FK-2000/3000等武器系统。而除此之外,原本和红旗17竞争失败的FM3000,又上演了经典的“出口转内销”的逆袭案例。在弹炮结合的红旗-11武器系统中,使用的导弹正是FM-3000自用版,再加上火力强悍的1130近防炮,牢牢占据了空军要地近程防空的头把交椅。而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坑四弹”的FM-3000舰用版,可以说是品种多样体系健全。

而与百花齐放的防空导弹相比,高炮的品种就相对少多了。在陆军野战防空领域,旅属防空营一般是装备35毫米高射炮,或者是25毫米四管弹炮结合防空系统。大中口径高炮虽然试验过76毫米高炮,也没见实际装备。而在意识到对无人机火力不足之后,我们又研制了625转管炮。

这样就形成了在陆军内部,高炮系列的自研25毫米/西式35毫米、以及俄式30毫米三种并存的局面——海军的长30和俄30、空军的23和短30还不计算在内。这样当然不如毛子陆军内部统一用30*165方便,是很可能要进行简化的。目前看来,35毫米暂时没有新型号出现,目前的发展重点明显是在25口径身上。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旅属防空营装备的是25/35高射炮,甚至将来很可能会简化成25毫米炮一种。那么在更下面的合成营级甚至连级,又应该装备什么口径的防空武器呢?

二、合成营防空炮的技术要求:

从目前看来,这种武器起码需要满足以下的这些要求:

1.首先我们要明确口径的上下限。

既然旅属防空营是25炮,那么营连属高射炮自然不会超过这个上限。而由于我军的12.7机枪是大量装备的,必要时也可以充当防空武器来用。因此这营连属防空武器的口径,应该是在12.7毫米到25毫米之间。

2.然后我们要明确射速为王。

未来要应付海量的无人机蜂群,那么营连级防空武器应该是强调射速为主,能够在短时间内投射海量的弹药。那么其结论也就很简单了,所以肯定就是多管炮了。哪怕是不搞25炮那样的6管加特林,最起码三管转膛炮或者四管并联炮是必须的。

3.第三就是武器射程要够用。

未来的无人机蜂群起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侦察校射无人机,顶多有个空投迫击炮弹的功能。而另一种是察打一体无人机,能够发射各种反坦克导弹甚至空地导弹。很明显,高射炮主要对付的是前者,而后者应该是防空导弹的对手,远不是高射炮能够对付的。

4.接着就是弹药数量要尽量多。

而既然要有超高的射速,又要应付的是海量的敌军目标,那么其备弹也必须是海量的,而且持续射击能力要非常强,这样才能在无人机蜂群的前赴后继之下,给部队筑起一道坚固的火墙。

5.然后就是成本相对低廉、维护相对简便。

从以上一些要求可以看出,未来这种防空武器的需求可是海量,而且考虑到装备现实的话,很可能要装备在营级、甚至可能直接下放到作战连。如此一来,这种武器肯定不可能太贵。而且考虑到基层连队的维修保养能力,又需要尽量简单。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话,那就最好是已有的成熟口径了。

6.最后是要一专多能。

而一种下放到基层连队的武器,自然不能是功能单一的,除了防空以外,还需要能够参与陆战。而且最好是除了正常的高炮平射的功能之外,还能在必要的时候下车作战,甚至可以在关键点位隐蔽埋伏,伏击敌人路过的无人机甚至地面部队。

所以综合考虑这些要求的话,那武器的选择就让人很难办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招聘一群体型合适能力很强、力大无穷输出还长、既能上天刺绣又能落地打猎、而且还皮实耐用工资要求又低的打杂丫鬟。从资本家老板的角度来看,那简直是把“贪得无厌”写到脸上去了。有这样能力的打工者,谁会去伺候你啊?

三、最适合的是谁?

好了好了不开玩笑,让我们说正经的。既然老板的要求提出来了,我们干人力资源的就得尽心尽力,抠门挖洞也得想办法把人找到、并且招聘进来好好为我所用。那么在招聘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首先是口径的选择。如果必须要在25毫米和12.7毫米之间选择的话,那首先需要在两条路线上二选一:那就是我们是开发新口径呢?还是沿用旧装备呢?而选择的路线不同,这成本、过程和结果自然也是完全不同。

如果要开发新口径的话,让我们取12.7和25两者的中间值,即12.7+25=37.7/2=18.85毫米。目前看来,各国军队都没有这个口径。与之最相似的20*138、20*139、20*102等等炮弹,又不是我们曾经大量生产过的。如果要另起炉灶,重新现搞一种新口径体系的话,明显不能满足成本低廉量大管饱的基本要求。

所以从目前的现实、以及营连级防空武器的装备规模来看,尽量采用我军已有的现成口径,那就是必然的选择了。而在这12.7-25之间,我们本来就有23毫米和14.5毫米两个口径。所以综合考虑的话,未来的营连级防空武器口径,那就应该是这两位选一个了。但是这个问题表面上容易,但是实际上却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首先光这个23毫米的口径,其实就可以根据药筒长度的不同,又分为23*152、旧23*115、新23*115等等不同品种。而23*152比较重,明显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所以是第一个就应该淘汰的。而旧的23*115明显已经落后,也不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那么我们现在要考虑的,就是新的23*115炮弹了——这种炮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和陆航的武装直升机通用炮弹,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后勤。

而非常巧合的是,这23毫米高炮和14.5高射机枪虽然种类不同、口径悬殊,实际上却是一母同胞的双生子。二者其实就是用相同的药筒,换了个不同的弹头搞出来的。如此一来,两者的弹壳都是一样高的115和114毫米,最大直径也是同样的27毫米,弹壳容量也是一样的42.53立方厘米,同样能够容纳多达31克的发射药。

从性能上来看,这所谓的23*115新弹,是把弹头重量从旧弹的200克减到了175克左右,初速720千米每秒,枪口动能45千焦,全弹重在约315克上下(弹种不同有所区别)。至于这14.5毫米高射机枪弹,则是发射64克左右的弹头,因为弹头重量减轻,初速则相应提高到了976米每秒以上,枪口动能也在30.7-35千焦这个水平上,全弹重量则减轻到200克左右。

从这些技术指标就能看出,这23毫米高炮和14.5毫米高射机枪的路线,其实是和美军7.62*51改成6.8*51子弹一样,都是在药筒不变的基础上,直接换用较轻的弹头的结果。这样就可以用较轻的重量,换取更好的侵袭能力。

如果考虑到无人机往往防护力低下,那么14.5毫米机枪弹那减轻了三分之一的重量,无疑是更加有诱惑力的。这100发23毫米炮弹占用的运输力量,可以运输至少160发14.5毫米枪弹。而在防空射击的时候,精确射击的30发14.5子弹,则和12发的23炮弹效能差不多,毁伤距离也差距不大。

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14.5机枪不仅重量更轻,带弹量更多,持续作战能力更强,基本性能也没有落后,无疑是非常适合装备在营连级的。

四、未来营连伴随防空武器的设想

所以目前看来,我军有必要装备一种新型的14.5转管机枪,安装在合成营营部和连部的装甲输送车车顶,配合下营的单兵防空导弹,作为营连级最后的野战伴随防空力量使用。

而除此之外,这些14.5机枪也可以配属专用的新型穿甲弹,利用大药筒的装药优势,在采用新式碳化钨弹芯之后,完全可以起到更好的穿甲效果,用于打击地面装甲车辆。要知道目前的大部分轻型和中型装甲车辆,其正面装甲防弹能力不过是防御12.7毫米机枪的档次,是能轻易被14.5机枪一捅就穿的。

而哪怕是美军中型旅的主力装备“斯崔克”装甲车,其装甲防护也不过是全方向防御100米以内7.62毫米全威力步枪弹,重点部位抵御12.7毫米机枪弹的射击而已。即使是经过装甲增强后,“斯崔克”才能全向防御12.7毫米枪弹的射击,重点部位可防御23毫米以下口径机炮的射击——而如果广泛装备14.5机枪、并且配备新型穿甲弹之后,在密集的高射速之下,这些装甲车也很危险了。而从俄乌战场的实例来看,即使是主战坦克那优异的防护能力,也可能被海量的机关炮弹引爆反应装甲、打坏观瞄设备,最终变成聋子和瞎子。

所以目前看来,如果能够装备14.5转管机枪,那么不仅能够打击轻型和中型无人机,拦截巡飞弹,还能打击轻型甚至重型装甲车,并击穿通常的野战掩体。而其单发200克的重量,也可以在采用塑料弹壳之后,大幅度降低到150克这个级别。这样一来载弹量将大大增加,足以满足抗击饱和打击的要求。

而由于14.5这个口径由来已久,其生产线都是现成的,生产工艺更非常成熟,因此其生产成本将非常便宜。如果将其加装在新型无人炮塔之上,那在新式精确火控的引导下,其杀伤效果将会非常惊人,其使用成本更比625炮要低得多。

最关键的是类似的14.5机枪,其实是已经有成品了。目前在航展上出现的三管CS/LM16型14.5毫米加特林机枪,其理论最高射速为1800发/分钟,其中单管射速为600发,弹箱容弹量200发,最大射击距离可以达到2500米,其火力可谓是十分惊人。将来如果能够大量装备,甚至用它替换掉坦克上雷打不动的12.7高机的话,那将来战场上的无人机威胁无疑是会小得多的。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除了击穿绝大多数装甲车之外,14.5能做的12.7机枪也能做,而且其131克左右的子弹重量更轻、成本更低、装备更多。特别是在采用塑料壳之后,12.7子弹更是可以降低到100克这个级别,如果装备12.7转管机枪如CS/LM5的话,枪重将在240公斤,射速也能达到2000发每分钟,射程1500米,弹箱容量则是400发。除了射程和威力上略逊一筹,整体性能也是堪用的。

而从强迫症角度来看,从13克左右的5.8子弹、到100克左右的12.7子弹,再到690克左右的25炮弹,每个级别差距都是在7倍左右,无疑是非常符合均衡美学的。所以从综合整个体系的考虑,目前似乎没有必要节外生枝,再搞一个200克(塑料壳很可能在150克上下)左右的14.5口径。

当然了,这方面的事见仁见智,诸位看官大人,你们是觉得重新装备14.5转管机枪好呢,还是直接用现有的超轻型12.7机枪,并且大量装备12.7转管机枪更合理呢?

0 阅读:5
豆豆评过去

豆豆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