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一场引人注目的“龙象之争”正在上演,印度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南亚大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誓要成为下一个经济奇迹。
然而英国媒体最近的一篇报道却给印度的雄心壮志泼了一盆冷水,他们断言:印度要成为下一个中国,机会渺茫。
这一观点无疑引发了广泛讨论,印度真的无法复制中国的成功吗?莫迪政府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能否帮助印度实现跨越式发展?让我们揭开印度经济发展的神秘面纱,一探究竟。
印度的雄心在印度德里的政府大楼里,一幅宏伟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印度总理莫迪近日公布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目标,到2047年,也就是印度独立100周年之际,要将印度打造成一个发达国家。
这个目标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但莫迪政府却信心满满,让我们先来看看印度的家底,根据最新数据,印度当前的GDP约为3.49万亿美元,经济增速保持在6%以上的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是预测,到2025年印度的GDP将超越日本,跻身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德国。
这些数字无疑令人振奋,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关键问题:印度的人均GDP仅有2000美元左右。
要知道,按照国际标准,即使是低等发达国家,人均GDP也要超过2万美元,这意味着,印度在未来23年里需要将人均GDP提高10倍。
为达成此目标,印度应完备自身工业体系,把庞大的人口转化为助推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这样,方能达成预期。
莫迪政府的策略在于赋予青年、妇女、农民和穷人更多权益,视这四类群体为助推印度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支撑。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印度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工业体系不完善等等。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偏科”现象,虽然在IT和服务外包领域表现出色,但制造业却远远落后于中国。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使得印度经济对国际因素的影响抵抗力较弱,在全球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印度能否保持持续高速增长还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印度的潜力,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年轻的劳动力结构,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口红利。
同时印度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也不容小觑,近年来,印度在数字经济和新兴科技领域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那么印度究竟能否在2047年实现发达国家的梦想?答案或许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印度要想真正成为经济强国,仅靠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如何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如何吸引更多外资?
中印差距为何难以逾越?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制造业这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时,中印两国的差距就显得尤为明显,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席卷全球,而“印度制造”却始终难以出圈。
先审视数据,当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高达30%,再看印度,其份额仅约 3%上下。二者对比,差距显著。
这个差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悬殊,更反映了两国在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能力上的巨大鸿沟。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是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从加工到组装,中国几乎可以一站式解决所有环节。
反观印度,虽然在某些领域如软件服务和制药业表现不俗,但整体制造业体系却显得支离破碎。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技术创新方面都领先印度一大截,以人工智能为例,中国的投资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在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上,中国更是令世界瞩目,而印度在这些高科技领域的布局还相对滞后。
专利申请数量乃衡量一国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近年来,中国此方面表现惊人,连续多年稳坐世界第一宝座,申请数量近乎全球之半。
相比之下,印度的专利申请数量虽然也在增长,但与中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再看新兴产业,以电动汽车为例。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还在2022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大支柱,而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我们断不可忽视印度的潜能。其人口红利巨大,劳动力成本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制造业的短板。
但问题是,印度如何将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更令人深思的是,在全球化趋势减弱、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印度能否抓住机遇,吸引更多制造业转移?
印度发展的困境这个南亚大国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莫迪政府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犹如一艘驶向远方的巨轮,却不得不在暗礁密布的海域中小心翼翼地航行。
首先让印度的“内忧”,教育落后是制约印度发展的一大痼疾,虽然印度拥有一些世界级的理工学院,但整体教育水平却参差不齐。
众多劳动力未能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训,难以适应现代制造业需求,更糟的是,印度语言多样虽凸显文化丰富,却严重阻碍国内市场统一。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莫迪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基建计划,但进展却不尽如人意。
去年发生的东部三列火车相撞事故和耗资171亿卢比的在建跨恒河大桥坍塌事件,都暴露出印度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此外印度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绊脚石,复杂的行政审批程序和不透明的决策机制,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率,也打击了外国投资者的积极性。
再来看看“外患”,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却又“四面楚歌”,一方面,印度积极参与金砖国家合作,另一方面又被邀请参加G7峰会。
这种在大国之间左右横跳的外交策略,虽然体现了印度的外交灵活性,但也让人不禁质疑其长期战略的稳定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对外资的态度近年来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从前几年对中国投资的严格限制,到最近放宽对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限制。
直至允许中企持股不超 10%的企业无需额外审批即可进入印度,此类政策的飘忽不定,凸显出印度于吸引外资和保护本国产业间艰难权衡之态。
然而印度的这些困境是否真的无解?莫迪政府近期的一系列举措似乎显示出了某些积极信号。
比如印度正在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来弯道超车,同时,印度也在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希望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寻找机会。
但问题是,这些措施能否真正帮助印度突破发展瓶颈?在全球经济格局急剧变化的今天,印度又该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国际格局下的印度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印度的地位愈发引人注目,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印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不得不应对严峻的挑战。
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不少国家和企业开始将印度视为中国之外的另一个选择,美国等西方国家更是试图将印度塑造成为对抗中国的力量。
这为印度带来了大量的外交资源和经济机会,例如苹果公司正在逐步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印度,这无疑为印度制造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此外印度在数字经济和新兴科技领域的表现也颇为亮眼,印度的IT产业在全球享有盛誉,不少印度裔人才在硅谷等科技中心占据重要位置。
这为印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先机提供了可能,然而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印度在美俄之间的平衡外交,虽然体现了其战略自主性,但也可能导致其在关键时刻难以获得大国的全力支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新冠疫情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地缘政治冲突又给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吸引外资,推动产业升级,都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号。
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与巴基斯坦的长期对峙,与中国在边境问题上的摩擦,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印度的发展。
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与邻国保持良好关系,这是印度外交面临的一大难题。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低估印度的潜力和韧性,印度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蓬勃发展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印度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印度成功将探测器送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这充分展示了印度的科技实力。
结语纵观印度的发展历程,印度拥有巨大的潜力,要实现2047年成为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它亟待化解基础设施滞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产业结构失衡等众多难题,与此同时,印度还需于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明确自身定位,妥善处理与诸大国的关系。
参考文章参考消息2024年5月6日《英媒称“下一个中国不可能是印度”:印经济高速增长挑战多》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印度想要发展,先解决书同文的问题吧,努力把钞票上的文字种类降到个位数,否则光是教育成本,就拖死你了。
印度偷竊中國製造業技術,也幫不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