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赵本山和哈文春晚“恩怨”,背后真相竟然是...

古往奇事説 2025-02-21 12:31:45

有人说,春晚少了赵本山,就像年夜饭少了饺子,总觉得缺点啥。

这话听着糙,理儿却不糙。

但你知道吗?

这位“笑神”当年差点没能登上春晚的舞台,他和哈文导演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恩怨”。

赵本山,苦出身!

要说赵本山的喜剧之路,那可真是从苦水里泡出来的。

1957年,他出生在辽宁铁岭一个穷苦家庭,五岁没了娘,爹也走了,是盲人二叔把他拉扯大。

二叔就是他的启蒙老师,唢呐、二胡、拉场戏,啥都教。

你想啊,一个孩子从小就跟着盲人叔叔走街串巷,靠着表演讨生活,这经历能不深刻吗?

那时候,日子过得苦,但也让他早早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暖。

多亏了老师、同学还有同学的妈妈,对他特别好,给了他很多温暖。

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意,都成了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他想让大家都乐呵乐呵,把生活中的苦都忘掉。

1982年,赵本山考进了铁岭剧团,这可是他人生的一个大转折。

他演的《摔三弦》火遍东三省,和潘长江合作的《大观灯》也成了经典。

那时候,一提赵本山,那就是欢乐的代名词。

姜昆,大恩人!

真正让赵本山走向全国观众视野的,还得说是1990年的央视春晚。

相声大师姜昆慧眼识珠,把他推荐给了春晚剧组。

这一上春晚,赵本山算是彻底火了!

他那独具特色的小品,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这个来自铁岭的小伙子。

从那以后,赵本山就成了春晚的常客,他的小品也成了大家每年春晚必看的节目。

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的春晚,少了赵本山,就好像缺了点年味儿。

赵本山火了之后,也没忘了提携后辈。

从2009年开始,他开始让自己的徒弟们登上春晚的舞台。

小沈阳、宋小宝、文松……一个个都火了,成了喜剧界的新星。

赵本山用自己的方式,为喜剧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功劳可不小。

哈文,有分歧?

再辉煌的人物,也总有谢幕的时候。

2012年以后,赵本山很少再出现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

特别是2013年,他因为作品和导演哈文的理念不合,最终选择退出春晚。

据说,赵本山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笑果”,而哈文导演可能更注重作品的深度和社会价值。

两人意见不一致,最后赵本山没参加春晚,对外就说是身体不适。

这事儿让不少观众心里头都不是滋味,觉得春晚少了赵本山,就少了点味道。

其实,赵本山和哈文的分歧,说白了就是艺术理念的不同。

赵本山可能更注重作品的娱乐性和观众的笑声,而哈文导演可能更看重作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这两种理念,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

艺术嘛,就是多元化的,是包容的。

只有尊重不同的声音,才能让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虽然离开了央视春晚,但赵本山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喜剧事业。

他在辽宁春晚继续发光发热,还成立了本山传媒,培养了一大批喜剧人才。

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司,更是他对喜剧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小品,咋办啊?

赵本山对中国喜剧的贡献,那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小品风格独特,语言幽默,深受观众喜爱。

他退出春晚,确实是小品界的一大损失。

但他的贡献,却是无人能及的。

可话说回来,如今的小品作品,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可能是少了那份真挚,少了那份打动人心的力量。

观众们期待小品能有新的突破,能继续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感动。

赵本山作为小品发展的标杆,他的影响力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但后人也得在学习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小品艺术继续前行,走得更远。

赵本山对喜剧事业的执着,那是没得说的。

即便不再上央视春晚,他依然在为喜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本山传媒,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喜剧人才,为喜剧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观众对赵本山的怀念与期盼,那可是深得很。

大家怀念赵本山带来的欢乐和经典作品,也希望小品艺术能够不断前行,走得更稳、更远。

赵本山这个名字,已经成了喜剧界的一个符号,一个代表。

总而言之,赵本山和他的喜剧艺术,是几代人心中的共同记忆。

我们需要珍惜他留下的财富,也要期待喜剧艺术的未来。

毕竟,笑声是最能治愈人心的东西。

有了笑声,日子才过得有滋有味儿!

所以,与其争论赵本山和哈文的“恩怨”,不如思考一下,如何让中国的小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才是对赵本山最好的致敬,也是对观众最大的负责。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笑果”,更是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喜剧作品。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期待的。

0 阅读:0
古往奇事説

古往奇事説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