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如今好的爱情电影这么少了?

Idlemovie 2024-05-22 17:07:16

烂片都可以赚钱,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的拍好片。

当这种懒惰且屡试不爽的公式形成之后,大家肯定都照搬公式。

其实,以前中国也有不少好的爱情电影,如《独自等待》《甜蜜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就连如今口碑跌落的张艺谋也拍过《我的父亲母亲》与《山楂树之恋》,在这些爱情片中,我们能看到年轻人该有的朝气。不是什么“我抽烟喝酒纹身但我是个好女孩”,也不是什么“菩萨知不知道我有多难过”和“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更不是什么“我叛逆厌世辍学,然后浪子回头。”

但在2013年之后,这一切都变了,直接改变了华语爱情片的格局。因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出现了,票房7.19亿,当年五一档票房冠军,内地爱情片票房冠军。

自此之后,中国式青春片全成了千篇一律的狗血,虐恋、堕胎、打架。再也看不到该有的朝气,阿宝色的柔光滤镜下,一张张无辜清澈的脸庞,演绎着破碎的、疼痛的,全世界与我为敌的爱情。

这些爱情片中的主角,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自命成熟的倦怠感。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丧,以口号式的加油假装热血,以傻白甜的形象尴尬卖萌,什么玛丽苏、杰克苏层出不穷,忘记了当代年轻人应有的精气神。

这种套路流行多年,现在虽然较为少见了,但内核还是如此。只不过旧公式换成了新公式,如墨迹纯爱,因某个原因分开,后来又遇上,哭哭啼啼到结尾,或现实主义爱情,制造焦虑,利用热点,爱来爱去又爱回,万变不离其宗。

那么这种一眼就能看出烂的片为什么有人爱看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看这种片不用动脑子,看起来不累,毕竟大家走进电影院大多是为了求个乐子、图个安逸、磕个CP,用来打发消遣。除了观众之外,这种狗血爱情片也适合编剧、导演和演员,因为俗套烂片很容易编,根本不需要什么编剧技巧,更不需要故事的起承转合。先是男主装装格调、耍耍酷、炫炫富,然后为男女主安排一个或两个插足者,几个人一起疯疯癫癫的演100多分钟,最后男女主走在一起。

这种片对于导演来说也是手拿把攥的事儿,整个滤镜、打个高光,找个酒店或学校,喊一声“action”,电影就算成了。

后期制造完成后找个合适的档期,打一打仪式牌,整一整下雪场之类的活动,一套流程下来用不了多久,便可以继续下一个项目。

至于演员,他们更是喜欢这种套路式的爱情片。现在的演员在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便被推着成了明星,没有演技又要演戏。面瘫最好演,爱情最好演,不需要琢磨专业知识,只需要无脑爱,会摆pose就行了,亦或是喊几句不知所谓的台词,加一些煽情的音乐,就像拍MV那样简单。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种公式爱情片真的赚钱。如《十年一品温如言》,评分2.8,票房1.67亿,《前任3》,评分5.5,票房19.41亿,《前任4》,评分5.6 ,票房10.12亿,《被我弄丢的你》,评分5.9,票房2.11亿。试问,流水线残次品都能大卖,若没有郭帆知耻而后勇(《同桌的你》)的决心,你看到你能不心动吗?

这就导致现在的爱情片就是某花清瘟,看着上面的配方齐全,主治功能像那么回事,其实吃它不吃它都不耽误你痊愈。以前,你先得步入社会才能明白爱情是怎么一回事,但现在,在学校就能看清爱情的本来面目,没有条件的爱情早已不存在,更多的是让你睁眼看世界。当爱情变成物质交换,那爱情就变得无聊了,爱情片也是如此,故事都是男女相爱,为了在一起可以抛弃一切,因为爱情价更高。

可当你看看周围发现根本不是电影所描述的那样,没钱不要谈爱恋,彩礼不够连婚都不配结,月薪没到万以上,没车没房有颜也没用。电影与现实是反的,电影里的爱情就变得假了,跟现实没有形成互补的关系,反倒一直在传达一种不计后果的付出,谈恋爱就得言听计从。

但谁都是爹生娘养的,没义务天生就得当舔🐶。大家想要的是平等的相爱,而非养个祖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电影又推崇这种无条件的付出,自然就会被不少人厌烦进而摒弃。那些山盟海誓太假了,那些刷我的卡太假了,那些青春靓丽太假了,那些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太假了,更多的是贫家夫妻百事哀。生活打败了爱情,让信任渐行渐远,爱情成了有所图,单身反而是更好的选择,那爱情片存在的意义就消失了。

所以不是那些经典爱情片无聊了,是我们的三观变了,是生存的环境变了,是男女的相处方式变了。传宗接代变成了讨伐对象,姓随男方变成了歧视与打压,公开要变成母开,下头成了口头禅,小作文盛行,乘坐地铁公交要小心翼翼,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热搜。当这种真实的事件每天在发生,当这种刻意的引导形成了一种气候与产业链,爱情片自然就很装很假了。至于那些本身就很烂,只会圈钱的爱情片不在讨论范围内,毕竟不会有多少人对这类片子爱得死去活来,两种恶性循环并驾齐驱,好的爱情电影自然就少了。

0 阅读:2

Idlemovie

简介:电影,应该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