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东北部的莱茵河畔,坐落着法国第七大城,以及最大的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这座城市位于莱茵河的西岸,和东岸的德国城镇凯尔只有咫尺之遥。
斯特拉斯堡
乍一看斯特拉斯堡,这个德味十足的名字会让人以为它是德国城市,然而它现在却是货真价实的法国地盘。
斯特拉斯堡
德国名字法国领土,这显然会让人往血雨腥风的历史纠葛中联想。
斯特拉斯堡
确实,德法之间的恩怨在斯特拉斯堡上有非常集中的体现。近代以来,这座城市曾经在德法之间反复易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各势力的格局完全稳定后,这里才最终确认为法国领土。
斯特拉斯堡
说到斯特拉斯堡,就不能不提这座城市所在的鼎鼎大名的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洛林
不要误会,这个阿尔萨斯不是巫妖王,对于笔者这个年龄的人来说,阿尔萨斯-洛林想必更为熟悉。
不是我
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初中阶段,可能不知道普法战争,但阿尔萨斯-洛林却都知道,这源自一篇课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
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段落,而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背景即为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给德国,爱国教师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
尽管长大后,我们知道,当地人所说的阿尔萨斯语其实是日耳曼语族的一种,更偏向于德语的一个方言,老一辈的人中有很多只讲德语;当地特色美食是肘子与香肠(标准德国美食);
德国大猪肘
民居则是二到三层、带倾斜屋顶的木架结构房屋(标准南德风格)。
木架结构房屋
斯特拉斯堡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阿尔萨斯和德意志地区的亲密关系和历史渊源,但是这并不有损于都德《最后一课》是一部全世界范围内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小说。
当然,经过法国政府长时间的法语普及,如今,斯特拉斯堡所在的阿尔萨斯地区人民会说阿尔萨斯语的人已经很少了。
历史上,由于斯特拉斯堡位于两国边境的特殊位置,长久以来都是兵家相争的地方。
那么,斯特拉斯堡有什么魔力,让法德两大强国之间每次大打出手都对这里志在必得呢?
必争之地,必有其可争之处。
1、土地富饶、资源丰富
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煤、铁资源极其丰富,产量占到全法国的九成,这对于19-20世纪视钢铁产量为强国最重要标准的世界主要大国来说,煤铁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煤
尤其对于本土严重缺煤缺铁少油的法国来说,无疑是经济命脉之所在。对于资源不足的德国来说,也是同样如此。而阿尔萨斯同样是世界最佳白葡萄酒产区,这里出产的白葡萄酒被称为“阿尔萨斯之泪”。
阿尔萨斯白葡萄酒
2、重要的战略位置
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地区地处孚日山脉以东,莱茵河以西的一片河谷平原丘陵地带,依据莱茵河的走向,阿尔萨斯像一把尖刀插在德国的后腰上。
法德突出部
对于追求全自然边界的法国来说,南部以比利牛斯山脉与西班牙为界,东南部以阿尔卑斯山脉与意大利、瑞士为界,而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地区,以莱茵河为德法边界再合适不过。
落日下的斯特拉斯堡
一则本地区的资源尽入囊中,二则以宽大的莱茵河为界,依托以斯特拉斯堡为核心的河谷地带作为战略缓冲和桥头堡垒,利用河谷西侧连绵的孚日山脉作为防御线,防范宿敌德国再合适不过。一战以后,法国在此地构筑的马奇诺防线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三则通过斯特拉斯堡这一重要莱茵河港口,法兰西东北部就有了通过莱茵河直达北海的水运通道,对于深居内陆的阿尔萨斯的发展极其重要。
斯特拉斯堡港口
莱茵河
反过来,对于德国来说,占据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一来煤铁资源可以供给本国的鲁尔工业区,加速经济发展;二来,完整的莱茵河谷可在掌握之中,航运发达的莱茵河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不用在法国的枪口下搞货物运输;三来,可以把法国的边境线逼退到孚日山脉一线,这对于老对手法国的国防布置非常不利。
法德纷争
第一回合 三十年战争和九年战争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在中世纪长期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在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后,法国取得大部分的阿尔萨斯地区领土,并在1681年,由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占领重镇斯特拉斯堡。
1688年,雄心万丈的路易十四带领法国一人挑战英国、荷兰、哈布斯堡神罗等各国的大同盟战争打响。
17-18世纪法国
这一打就是9年,最终厌战双方签署的《赖斯韦克条约》以法律条文形式再度巩固了法国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占领,但以斯特拉斯堡为核心的阿尔萨斯地区仍各大多数德意志邦国一样,以新教作为主要宗教信仰,法国大力推行的天主教政策不在这里强力推行,以免激起该地的再度反抗,是以阿尔萨斯地区学校教育等仍使用德文,受莱茵河东岸的德意志文化影响,尽管斯特拉斯堡最为著名的主教座堂被法国政府要求必须交给天主教,从新教路德派手中剥离。
斯特拉斯堡圣母大教堂
第二回合 法国大革命100年后,法国爆发大革命,深受大革命平等自由思想影响的阿尔萨斯洛林人群起响应,投身于革命战争。
拿破仑在土伦
1792年9月,当拿破仑还在土伦钻研炮兵知识的时候,法国革命军就已经取得“瓦尔密大捷”,击溃了首次进犯的普奥联军,而这场战役的法军将领,就是阿尔萨斯人凯勒曼将军。
在战争期间,一首叫《莱茵军团军歌》的歌曲诞生在了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由市卫戍部队的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尔谱写。在这首战歌的歌词里,参加保卫战的人民都是“祖国的孩子”,他们要共同抵抗 “欧洲的暴君和佣兵”。
而这首诞生于阿尔萨斯的激昂军歌,后来就成为法国国歌《马赛进行曲》。
马赛进行曲
另一方,普鲁士从德意志各邦国中脱颖而出,羽翼渐丰,开始立志于一统德意志的普鲁士自然不会忘记流落在外百年的同文同种小兄弟-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然而,普鲁士却打错了算盘,他们对面的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军事天才拿破仑和死心塌地跟随拿破仑的阿尔萨斯人,同文同种的阿尔萨斯早已变了心,瞧不上在他们看来愚昧落后封建的德意志邦国。认祖归宗,不存在的事!哥们是正经的说德语的光荣法兰西人,当然这是后话。
1799年通过雾月政变上台的拿破仑非常重用阿尔萨斯人,阿尔萨斯人口不足法国总人口数的2%,但阿尔萨斯籍将领却占法军将领总数的5%。在拿破仑1814年前敕封的24名法籍法国元帅(法军军衔最高级别)中,阿尔萨斯人占到了2人,洛林人占到了1人,占总数的八分之一,远高于当地人口所占比例。
那为什么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对法国大革命如此认同呢?首先精神上,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引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阿尔萨斯人的精神共鸣,阿尔萨斯人要求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和平稳定的自由生活。其次是社会等级和政治权利上,要知道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战争,基本属于贵族老爷们的战争,平民只配当炮灰,高一点的军职都是贵族专享。
克莱贝尔将军
但法国大革命打破了这种旧的封建阶层,让高级军职不再由贵族垄断,平民士兵也可由军功当上元帅,这样的晋升通道让无数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平民有了实现抱负、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然,最主要的,弱者总是倾慕于强者。法国当时在拿破仑的统治下,法国国力步入了欧洲巅峰,唯有法国能够给阿尔萨斯人提供安定和平的生活。
拿破仑帝国
因此,作为阿尔萨斯-洛林人,哪怕是说着德语,也更愿意从各方面认同法国,而不是当时相对落后的普鲁士。
拿破仑战争后
第三回合 普法战争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向普鲁士宣战。
普法战争
但仅仅2个月后,法军在色当决战中失败,拿破仑三世本人率10万法军投降,普军长驱直入,大获全胜。
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宣告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
德意志帝国成立
5月,德法双方签订极为苛刻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将重要钢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并向德国支付50亿法郎赔款,这让法国被严重削弱,丧失了欧陆霸主地位,并引发此后法德两国长达几十年的对立和仇恨。
普法战争
划入德意志帝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归德意志皇帝本人直属,德皇本人也非常喜欢这片土地,在阿尔萨斯重建了包括斯特拉斯堡在内的7座城市,配置了豪华住宅和商业,以此向山那边的法国展示德意志的伟光正。
斯特拉斯堡
第四回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军经由比利时攻入法国本土,随即双方军队陷入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等一系列血腥的堡垒攻坚战。至1918年11月,德军投降,德皇威廉二世逃亡荷兰避难。
德国投降
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将整个欧洲的地图重新勾画了一遍。其中,法国拿回了在普法战争丢失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而德国人则承担了“这场战争完全都是德国的错”的历史责任和巨额的战争赔款和1/8领土和1/10人口损失,这也埋下了德国20年卷土重来复仇的种子。
第五回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执政,德意志战车重新武装并启动。1936年3月,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希特勒的这一冒险举动,英法无动于衷。这种绥靖政策,让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继而占领奥地利、占领苏台德进而是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二战欧洲形势
法国政府在一战中意识到了堡垒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如此苛刻得对待德国,双方必然还有一战。
于是法国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为核心,修筑了钢铁堡垒群-马奇诺防线,并以这条防线推演了2套对德作战方案。
马奇诺防线
第一套是如果德军从阿尔萨斯进攻法国本土,那么德军将如同一战时凡尔登战役一般,陷入巨大规模的堡垒群攻坚战,很大可能上德军将被消耗在这里无法继续前进。
第二套是马奇诺防线如同一只刺猬一般,德军可能不敢进攻,沿着这条C型防线,德军不得不进攻比利时等低地国家,才能攻击到法国本土,而比利时是有英军驻防的,攻击比利时等于对英国宣战。这样,一则可以直接拉英国下水,二则作战剧本也会如同一战那般,德军陷入和英法联军的拉锯战,战场只会在比利时、法国北部。
攻击法国
法国算盘打的很好,可惜德国出了曼斯坦因,硬生生将法国的剧本全面修改,原来的荷兰、比利时线路变成了辅攻,曼斯坦因带领自己的装甲部队从法军意想不到的阿登森林突击至法军防线后面,于是德军在很短的时间击溃英法联军。从1940年5月10日至6月22日,法国政府正式投降,战事仅仅过去42天。
德军入侵西欧
而阿尔萨斯洛林连带着马奇诺防线,也随着法国政府投降,被德国再次收回。
虽然在二战初期,阿尔萨斯地区躲过了战火侵袭,但到了二战后期,随着盟军将战线推进至德国本土,德国在莱茵河东岸设置了和马奇诺防线类似的齐格菲防线,阿尔萨斯地区再度变成了堡垒区。如此一来,阿尔萨斯势必要成为盟军和德军厮杀的战场。
齐格菲防线
在1944年盟军轰炸机的大规模轰炸中,阿尔萨斯地区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地区包括斯特拉斯堡在内的所有大型城镇皆被摧毁,1945年,法军进驻该地区,阿尔萨斯洛林再次回到法国怀抱。
三巨头
战后重生,和平降临二战后,凭借着法国政府的旅游基金,仅有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得以重建,恢复昔日的城市风貌。而城市中心的“小法兰西”整体也在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小法兰西
斯特拉斯堡
随着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宿敌法、德(西德)终于实现和解,双方都不用再为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煤铁而再大打出手。这个共同体又进一步发展成为现在的欧洲联盟,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梦想的和平稳定生活。
斯特拉斯堡
欧盟
而作为欧洲人民和对欧洲未来和解的象征,漩涡中心的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成为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欧洲人权法院等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这里也被称为除布鲁塞尔之外的欧洲“第二首都”。
欧盟第二首都
现代斯特拉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