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这两年经济不景气,许多人都受到了无形的压力。特别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后的困境比比皆是。
而对于年过50的中年人来说,有很大一部分群体,一但失业就意味着“退休”,根本不可能再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那么,对于这个群体失业的60后和70后,最好的出路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最好的出路就是“躺平”。如今这个社会的压力和不确定的因素,要选择放慢脚步、减少欲望,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和家人。
如今这个社会是个高消费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为了孩子、为了自己,都在不断地追求更多,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对于那些已经失业的中年人来说,保持健康的身体、减少消费、伺候好父母、让孩子独立,就成了一种“生存之道”。
避免为孩子的婚姻买房、凑彩礼等负担,尽量避免过多的生活压力,坐等60岁退休,争取多活几年,将自己多缴纳的社保领回来,这种选择有可能是一种最现实的生存策略。
或许这是条“轻松”的生活路子,可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吗?答案是:否。
举个例子,前两天看到一篇报道:一60后的老姜,他的父母是个工人,生活条件也应该算是可以的,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工人阶级的地位也较高。
他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直到高考失利,这也是他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挫折。之后就早早进入工作岗位。
1987年,他在父母所在的工厂做学徒工,起薪只有40多块钱,不过,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站稳了脚跟。
进入90年代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非垄断国企的效益开始下降,老姜所在的工厂也在2005年破产,他和妻子双双下岗。
面对突然降临的经济压力,他开始了小摊生意、开大排档,虽然这些生意并未赚到大钱,但至少让他勉强维持了生活。
2009年,老姜向父母借钱投资开了一家面条批发的小生意,他每天凌晨三点起床,风雨无阻地为早市准备面条,起初生意不错,每月收入可达2万元。
日子渐渐有了起色,老姜还存下了不少钱,买了一套房子。可这长年累月的操劳也把自己身体提前透支。
老姜的身体状况日渐恶化,长期的睡眠不足、高血压和高血脂等问题逐渐显现。
直到三年后,当其他商家看到老姜生意不错,也开设了同样的档口,市场上面条的供应过剩,冯同学的生意开始下滑。
这种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是“挣到了钱”,但长久以来的健康透支,最终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老姜并没有活得像他年轻时所期待的那样富足,最终换来了他的早逝。
最后,在如今如此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是否都在像老姜那样,只顾追求更多,却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这种为了生存而拼命的生活方式,是否值得我们继续追逐下去?对此,各位朋友怎么看?欢迎留言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