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冬天的寒冷格外刺骨。那年,我高中毕业,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踏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我们学校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了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得——“这个班,能考上大学的有几个,能走向社会有出息的又有几个。”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自己不在那个“有出息”的行列里。
我成绩不差,但也不突出,平常话不多,总喜欢自己待着。我的梦想很简单——希望自己能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过上平凡却不寂寞的生活。而在那个年代,大学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心头梦。我并没有走上那条路,相反,我选择了踏入了工厂,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人。那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每天朝九晚五,做着重复的工作。工厂里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也没有什么激情,大家都只是为了日复一日的生活而忙碌。
这条路看似平凡,却也让我在平凡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我并不觉得苦,只是有些人常常带着那种不解的目光看我,尤其是那些曾经的同学和老师。他们眼中似乎没有什么属于我的光彩。记得毕业后没多久,我又碰见了我们的班主任,那个总是带着一副严肃面孔的王老师。那时候,他看着我,眼神里并没有多少欣慰,甚至还带着些许的轻蔑。
“哎,老王,久不见。”我挤出笑容,走上前去和他打招呼。
“哦,是你,怎么,毕业后干嘛去了?”他看着我,语气平淡。
“我去了工厂。”我回答得有些沉默,心里却想着,这个回答会让他失望吗?
王老师的眼神微微一顿,然后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你也挺踏实的。”他笑了笑,似乎有些不屑,“不过你这条路可能没什么前途,还是得看谁能成材,谁能出人头地。”
我没说什么,只是点点头,继续走开。心里有点不舒服,但也没太在意。毕竟,我知道自己的选择,我不后悔。
时间一晃十年过去了。我从工厂转行做了销售,赚得不多,但至少生活不再那么紧巴巴。那时我已经结了婚,妻子小李是一位普通的护士。我们的婚姻简单却幸福,孩子也逐渐长大,生活一切看似平淡,但我并没有感到空虚。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一个饭局上再次遇到王老师。那时他已经退休,听说开了一家小公司,也算是事业有了一些成就。他一眼认出了我,依然带着那种熟悉的表情,似乎并没有多少变化。
“嘿,你!”他大声叫着我,声音里夹杂着些许兴奋,“你当年不是在工厂吧?”
我笑了笑,回应道:“是啊,当年就是在工厂做工人。”
“你现在怎么样?”他又问,“工厂做得如何?”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现在转行了,做销售,勉强过得去。”
王老师似乎有些惊讶,随即又转移了话题,“那倒不错,不错。要是你当年听我的话,去上个大学,恐怕会更好吧。”
他这么一说,我心里突然就涌起一股情绪。十年前,他曾经在我面前说过类似的话:“你这个孩子,成不了什么大器,一辈子可能也就那样。”当时我心里很难过,但那种话似乎也只是他自以为是的评价,并没有真的影响到我。
不过今天,我却感觉有点不同。十年的时间,我已经从那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而他依旧在那里,自得其乐。也许他并不记得当初自己说过什么,但我记得,他对我曾经的轻视,似乎又变成了某种反讽。
“王老师,”我顿了顿,心里有点复杂,“你说得对,大学确实很重要,但我也有自己的路,不一定非得按别人的标准走。”
我话音刚落,王老师的表情一下子凝固了,他的眼中似乎闪过一丝不解,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呵呵,是啊,你的路也挺好。”他轻轻笑了笑,目光变得有些暗淡。
那一刻,我看清了他眼中的沉默,那不是遗憾,而是一种无法掩饰的羞愧。我知道,十年前他看不起我,现在他也许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大学毕业生才能出人头地。生活的道路千千万,成就和价值并非只由学历和社会地位来定义。
从那次相遇开始,王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像曾经那样对我说教和指责。我们偶尔见面时,他会像朋友一样跟我聊一些工作和家庭,语气也变得更加温和。我并没有再去责怪他,只是默默地看着这个曾经让我心生不满的人,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自以为是。
十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而对于我来说,却恰恰是一个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在那个曾经的老师眼中,我不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厂工人,而是一个有了自己小小成就的普通人。也许,正是这些年里,每一步看似不起眼的努力,成就了如今的我。
回头看,我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那些曾经让人心灰意冷的评价,那些看似不如意的日子,最终都化作了让我变得更加坚韧的力量。而王老师,也许是最清楚这一点的人。
感谢你读完我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或许有些路上布满荆棘,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那一片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