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陆跟港澳台同宗同族同国家,但电影票房体系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在香港卖座电影在大陆的呼声并不高,在大陆卖座的电影在香港的呼声也不高。
四年前的《流浪地球》如此,四年后的《流浪地球2》同样如此。
据官方消息,《流浪地球2》即将于2月9日在香港上映,部分香港影迷却反映排片少的问题,一部火遍华人圈的电影,为什么到了香港就不灵了?
截止到2月7日,《流浪地球2》在内地上映17天狂揽34亿票房,这部被誉为敲开中国科幻电影大门的开山之作,是否也能够敲开偏见之门犹未可知。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流浪地球2》大概率会走上前作的老路,尽管这部电影吸纳了刘德华,尽管有英皇集团这样的香港娱乐行业巨头参与。
《流浪地球2》压根就没有受到重视,预告片几乎照搬内地院线上映前的样子,只换了个日期,连简单改个字体都嫌麻烦。排片更是极少,10日全天只有3场,很多影迷根本没机会去看,有些影迷一气之下直接跑去深圳观影。
有人称,这是一种默契的抵制,这是当红国产片很难在香港影院出头的原因。
跟《流浪地球2》相似,内地狂赚40亿票房的《满江红》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单日票房2.1万港币,上映两天累计票房才5.3万港币,这个成绩还不如一个毕业生的毕业作品,甚至都不够承担电影院的电费和场地人工费。
如果说《满江红》的票房低是因为缺少文化认同感,那么不给《流浪地球2》排片的行为,恰恰印证了那位网友的话:“这是一种默契的抵制!”
跟这条新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漫威电影回归内地大银幕”。一种偏见,正在一个圈子里大张旗鼓地流行。
《黑豹2》作为第一部回归后的漫威作品,于2月7日正式在中国内地上映,影迷们几乎清一色差评,影院却给了足够的排片量,20%的排片占比,这在春节档的国外大片身上很难看到。
此前,《黑豹2》两次蝉联香港单周票房冠军,两周累计票房约3700万港元。
这说明两点,我们对于国产电影的保护依然存在,间接形成对外国电影的抵制,但这种趋势正在变小,我们正在逐渐接纳优秀的电影,用更加公平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文化。
而香港影院存在的现状是,看上去是纯粹的商业化,为了市场可以不惜挤压港片也要引进国外大片,然而这种模式中却隐藏着对大陆电影的偏见,优先对待外语片,其次是港片,最后才是内地片。
在越来越多的港人来内地发展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形成如此荒诞的偏见?我们不妨依然以《流浪地球2》为例。
《流浪地球2》在海外已斩获500多万美金的票房成绩,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北美取得的,一方面排片极低,另一方面上座率却极高,这说明《流浪地球2》只要有足够的排片,可以在北美取得更好的成绩。
外网对它的评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美国电影评分网站“烂番茄”上,《流浪地球2》的评分已过超《阿凡达2》,很多外国人都给出了好评,反而大多数差评都出自“华人”之手。
看不起自己的那帮人,往往都是乔装打扮的自己人。曾因为批评《流浪地球2》而在国内出名的某些知名报刊,其背后的撰稿人大概率也是“华人”。这能够说明什么呢?土生土长的中国香港人刘德华早就给出了解释。
几十年前,刘德华在个人自传里写了这么一段话:“香港人也是中国人,很奇怪的是香港人不关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对中国的传统忘得一干二净,向西方的文化努力看齐,但是为什么不穷一生之力去超越西方文化呢?”
刘德华的疑惑,来自于一个老生常谈的社会话题,苦难中的人一旦好起来,就会对改变他们的事物产生极端的崇拜,然后用疯狂的模仿来掩饰不堪回首的过去和心底的自卑。
过去的日本曾经走上过这样一条道路,他们在全面西化的过程中一度迷失自己,幸运的是及时刹车,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道路,找回了民族自信。
现在的一些地方依然处于这样的阶段,他们瑀瑀所求的不过是迷失的尽头,像一个叛逆的孩子,只有吃了苦方能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