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不聋不瞎,不配当家”,道出了当家人的心酸与无奈。

蜗牛春秋文化 2024-10-24 05:06:43

人到中年,上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下有成长期的子女要教育,中有妻子需要呵护。不知何年何月,悄悄的已经成为了“一家之主。三代人的日常生活全都落在自己的肩上,既要赚钱养家,又要照顾家人的感受,可谓是身兼数职,其中的苦水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婆媳矛盾是任何家庭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正确的处理婆媳矛盾?我敢说,十个人九个人头疼。不善待父母那为不孝,不心疼妻子的男人那叫“软腿男人”,是对婚姻的不负责任。偏向任何一方都心疼。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剪不断,理还乱。这本身就是一道送命题。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事无巨细都要干预,做个如同郑板桥一般“难得糊涂”的男人。你越是参与其中,有时反倒是令矛盾升级。老话讲“不聋不瞎,不配当家”。适当的场合,就要适时的装聋装瞎。那么,古人的这句俗语老话隐藏着怎样的大智慧?

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这句俗语老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不装聋,不装瞎,就不配做一个家庭的“当家人”。要想做个合格的“当家人”,做个合格的一家之主,就应该学会“既装聋又装瞎”。

举个很有代表性的实例。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刘备驾崩以后,刘禅被推上皇帝的宝座。刘禅在历史上可有“扶不起的阿斗”的名号。阿斗是刘禅的乳名。历史上常把刘禅比作昏庸无能的窝囊废君主。其实,大家都错怪了刘禅。刘禅不仅仅不是“昏庸无能”,反而是拥有大智慧的一代君主。

史料记载,在刘备生前,诸葛亮曾夸赞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了人们的期望。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对刘禅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能被诸葛亮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足以见得刘禅不是个碌碌无为的凡夫俗子。

刘禅坐上蜀国皇帝的位置以后,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他的大智慧就是“装聋装瞎”。按理来说,作为一国之君,他有掌管朝政的大权,可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遵从刘备的“遗言”: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登基以后的刘禅也确实是那样做的,他虽为皇帝,却从不和诸葛亮争朝政大权,诸葛亮一直独揽朝政。刘禅深知,一个国家的安定,离不开领导集团的和睦相处。互相争权夺利的领导集团,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无益。刘禅这是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再如,蜀汉后期,蜀国没落,魏国司马昭强盛,历史上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说法,作为聪明的刘禅又何尝不知其中的道理?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面对魏国的大举进攻,战与不战结局都是相同的,蜀国必然败下阵来。如果他选择强硬抗衡,自己的性命,自己家人的性命,忠于自己的大臣的性命,蜀国全城的百姓,必然会以牺牲为代价。

为了保护家人,保护黎民百姓,保护忠于自己的大臣不付出生命的代价,刘禅宁可背负骂名,毅然决然的选择“不战而降”。

事实证明,刘禅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此举保全了家人,大臣,百姓的生命。且他自己还能安享晚年。即便被司马昭俘虏,他依然在司马炎建立的晋国中逍遥快活了八年,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们迁往洛阳居住。最终寿终正寝,活到65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皓,早早的就被司马炎毒酒杀死。

这足以体现了刘禅作为一国的当家人的大智慧,他选择了装聋装瞎,对司马炎的种种行径不闻不问,装疯卖傻,宁可背负骂名,也要保全自己家人,大臣和百姓的性命。面对魏国司马昭势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才是愚蠢莽夫所为。所以,刘禅主动求和,主动投降,那才是英明的决策。

我们普通家庭的经营之道,作为一家之主,不妨学学刘禅的“装聋装瞎”的大智慧。能换来家庭安定和睦,何须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耿耿于怀,干嘛非要弄个鸡飞狗跳,鸡犬不宁。适时的装聋装瞎,不参与其中,避免事态扩大,反倒更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相处。

0 阅读:5

蜗牛春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